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九年级下期语文古诗(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

导语: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二)

九年级下期语文古诗(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

九下古诗词赏析(二)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品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题海拾贝】

1.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上阕连用“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了词人搏击人生风雨、笑傲人生、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4.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5.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词人眼中,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归隐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词人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6.词中描绘了哪两个情景?

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儿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

一边思索人生。

7.这首词景、情、理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景: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理:在叙事绘景中含蓄地表明了一个人生道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情: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2.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参考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在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下片起句“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阕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题海拾贝】

1. 请指出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穷,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的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3. 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4. 请从手法、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手法示例一:视听结合。“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有声有色,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示例二: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 - 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意境示例:这两句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作者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场景,营造出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示例:此句承上启下,上承“忆昔”,是对“昔”时“桥,上饮”的具体描述;下启“二十余年如一梦”,回忆与现实构成鲜明对比。.

5.“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光无声无息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谓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参考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品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词人运用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题海拾贝】

1.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作者“问妲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荒”“旧”等一系列形容词,给人以寒冷萧瑟之感。“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营垒荒凉、关城残破之感。“一”“半”这两个量词也给人以萧疏、 稀薄之感,映衬出塞外的空阔荒凉。

3.请简要赏析“一抹晚烟慌戍成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词人触景生情,用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荒戍垒”“旧关城”荒凉残破的景象,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引出下句所抒之情。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