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模仿在心理学是什么(模仿的心理学理论)

导语:心理学上模仿是怎样的一种现象?

模仿是社会心理学上常见的一种现象,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过程,它是人们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然后模仿就出现了。

模仿的话,通常是非控制性的,属于自发的行为,有了榜样就会开始模仿。比如一个人看到别人学习很优秀,考试总是拿高分,他很羡慕,于是模仿考高分同学的学习习惯,试图让自己学习也能够获得好成绩。

模仿的意义主要在于学习,学习别人的方法是掌握经验和人机互动最好的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过程。同时模仿还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在个体成长不成熟的早期,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没有模仿,个体会很难适应各种情境。

早期有个社会学家,叫塔尔德。他曾在1890年出版过一本读物,叫《模仿律》。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很常见的规律,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别人怎么做,他们就会怎么做。

2、几何级数率。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就会曾几何级数增长,速度很快,蔓延得很凶,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先内后外律。先模仿国内的,再模仿国外的,对内比对外更优先,内部没有合适的选择对象以后才会选择外域文化。

总的来说,模仿它还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有意模仿还是无意模仿,总会从他人那边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模仿的缺陷在于它也有不可控性,受个人的认知、文化等方面影响,很多人模仿会学到许多坏的层面,比如网络上的信息,看到很多留言就会试图相信,然后现实生活中去模仿这样的状态生活。结果发现格格不入,造成混乱。

因此总爱模仿别人,也不代表着全是好事,也许会存在理解偏差的情况。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彤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