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冬季低温雨后鱼的活跃度怎样(冬天下雨鱼会游动吗)

导语:第一场冬雨后,正式进入低温寒冬期,掌握鱼开口规律,照样钓大鱼

立冬后的第一场冬雨,彻底把北方带入了“冷冬时段”。天气预报显示,华北地区未来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几度,而最高气温却难超过10度,这样的天气状况,无疑大幅度提高了冬季野钓的难度。既然已成事实,除非封竿、明年再战,否则忍受不住鱼竿、浮漂的诱惑,那么只得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最佳时机,做充分的准备。那么大降温后,如何更好的施钓呢?本文一窥究竟。

大降温后,鱼情的2个变化

水温降至6/7度,甚至更低,鱼情状态发生2个显著变化:一、与立冬前后相比,活性、摄食欲望进一步降低。比如16-25℃是鲫鱼的最适宜的水温,与现在水温有十几度温差,鲫鱼状态不佳,也可以理解了;耐低温能力弱于鲫鱼的鲤鱼,水温低于5℃时,更是直接停口。二是鱼群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状态。鲤鱼喜欢单打独斗,有独行侠的称呼。科学研究发现,水温一旦低于10℃,鲤鱼也开始聚拢,在河流、湖泊形成几个巨大的包围圈,但它们并均匀分布,与水底复杂度、食物丰富度、安全度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也解释了为何冬季鲤鱼难钓了:窝子里根本就没鲤鱼出没!而鲫鱼趋温性凸显,向水温略高的水草窝、背风向阳的水域聚集,经验丰富的老钓友,经常能找到鲫鱼窝。

大幅度降温后,冷冬如何施钓

冷冬野钓技巧、方法众多,笔者不再赘述,这里介绍几个重点。

首先是钓老窝子。冬季水体清瘦,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大大消减,可供鱼吞食的食物极少。但老窝子,即那些常有钓友光顾的钓点,水底或多或少有窝料、饵料的残渣,相比其他水域,可谓“食物丰富”。虽然鲫鱼、鲤鱼不怎么摄食,但只要“饥肠辘辘”时,必然会寻觅过来。钓老窝子,最好的时间点是清晨,天色朦胧、灰暗不明,大鲫鱼、大鲤鱼趁机进入窝点摄食。

笔者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农村大爷,收拾完渔具,钩饵入水后,便想着抽袋烟,休闲一下。刚坐下嘬几口,浮漂竟然不见了,还以为是浮漂调钓有问题,所以大爷慢慢悠悠地提竿,也不着急。竿稍没抬起多高,就提不动竿了。猜想是挂底,又稍微有了点力。也许是刺痛了大鱼,顿时激烈地挣扎、摆动,最后竟脱钩了,可惜!

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打隔夜窝,毕竟不保证每个老窝子里都有剩余窝料。打隔夜窝,像3元一包的颗粒,打1-2包,别吝啬“想要鱼上岸,就用粮食换”。建议选择不宜溶散的大颗粒,这样发窝缓慢,恰能维持到第二天清晨扬竿。前5竿极易碰到大鱼,所以可替换成大线组、大钩。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于再补窝,而是前几竿过后,再根据鱼口情况,再决定是否补窝。

其次冷冬降温后的第二个觅食高峰期,北方在10点之后,12点至下午1点能达到顶峰。这是与深秋的最大区别:深秋时分大约至10点便停口,而此时恰是鱼刚开口的时候。许多钓友究竟钓深、钓浅的问题,毕竟钓远、钓深,在冬季甩大长竿子,长时间胳膊酸痛,笔者建议:如果在光水区,还是优先考虑长竿,笔者在徒骇河野钓,一般选择5.4起步。并非短竿就钓不到鲫鱼,而是大鲫鱼谨慎,多在远离岸边的水域聚集;如果两侧有水草,深度可达到1.5米左右,这时适合用短竿,水草间隙经常有大鲫鱼藏匿。水草处酒米做窝料、红虫或蚯蚓作钓饵,是最佳的搭配选择。

写在后面

大降温后,想要更好的钓鱼,关键是把握鱼开口的时机,否则只能围靠着河边,瑟瑟发抖,鱼口却零星几个,甚至毫无鱼口。

原创:老高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