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语(论语中关于文化的句子)
导语:一句《论语》的话教你将文化、学问“内化”,也讲“独立思维”
如果听别人说“李四是个坏恶之人”,接下来你会做什么?是跟着认为“李四是个坏恶之人”,或者是在“李四是个坏恶之人”的前提下踅摸其坏恶的“证据”?还是把别人的评判放一边留待参考对比,亲自接触、近距离观察李四?
“我理性地选择后者,但说真的,在实际生活中却会似乎感性地、下意识地按照前者操作.....”
“浪哥,这也不是你的’发明’,孔子早就说过了!”
嗯,没错,《论语·卫灵公》里记载“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但,你有没有发现洒家业已把它“内化”了?
“’内化’?”
就是把别人的思想认识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这也有助于建立“独立思维”。
“你学别人的还叫’独立思维’?!”
你在认识上可能存在误区。“独立思维”不是非要跟谁谁谁甚或所有人不一样,而是凭据客观真相说话做事。打个比方,如果别人是对的,你非要不一样,那只能固执地犯错。
“怎么’内化’?”
第一,真正消化,也就是彻底搞清楚、理明白。第二,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说出来,----生性沉默寡言的可以写出来,至少得“想出来”。第三,做出来。
“只管’内化’就好了,干嘛非要’做出来’,感觉’说出来’、’写出来’都多余......”
洒家的疏忽,只考虑了具有社会性的大多数,却无视了“自生自灭”的极少数。从“大多数”的角度看,不做出来,不说出来,甚至连写都不写出来,别人怎么知道我们是真明白还是假清楚?
“’做出来’是不是该称作’外化’?”
对!不过,“外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做出来”。同时,“做出来”才是“内化”的有力证据,否则会被认定成“意淫”或者“空谈”等等。
“你解释一下’圣人’的话。”
这个不难。“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人们都认为某个玩意坏恶(或译成人们都讨厌的),(我们或者你)必须亲自接近观察它;大家都照顾保护的某个东西(或翻为大家都喜欢的),(我们或者你)必须亲自接触观察它。
“’恶’是坏恶?’好’是照顾保护?读什么音、第几声,你搞混了没有?”
读音声调是为了“传承”,跟原始本义有什么关系?
“这我同意!”
辩论而不抬杠,才是交流该有的样子。
“’同意’,你就喜欢;不同意,你就讨厌?”
不。还是你自己好好理一理吧。再会再会,下次聊点咱们的“共同点”。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