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王朝是由哪位历史人物建立的(蜀汉王朝持续了多长时间)
导语:蜀汉王朝究竟有多少个政治派系,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
(图说三国·蜀汉王朝·政治篇·第26期 文/东方夜未眠 图/东方夜未眠 )
刘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蜀汉王朝,在刘禅手中最终覆灭,共历二帝,总长达四十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那么蜀汉最先灭亡,是不是跟其内部政治派系内斗有关?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的内部斗争很激烈,比如曹魏高平陵政变,导致司马家族最终取代了曹氏家族;东吴也连续爆发内乱,尤其是孙权之后的几任皇帝更替频繁,连东吴诸葛士族也在内乱中灭族。
说到底,魏蜀吴三国之中,也就蜀汉王朝的政治斗争最为平缓。虽然蜀汉长期爆发夷羌等少数民族的暴乱,但是却也能迅速地被蜀汉王朝解决。蜀汉王朝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到底如何?一定要算起来的话,征西大将军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的斗争还算比较大的一件政治事件,不过结局却是魏延被杀灭族,杨仪也排除中央政治决策中心,最后被贬官处死。不过,这也只能算蜀汉王朝两种意识形态下的斗争,而并非内部政治派系的内斗。
要知道,魏延和杨仪是同一个政治派系的,只是分属于不同阵营的意识形态。总之,蜀汉王朝最先灭亡,跟其内部政治派系内斗关系不大,而与蜀汉王朝两种意识形态下的斗争有关。
首先:蜀汉王朝究竟有多少个政治派系?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1、原从政治派系
从刘备涿郡起义抗黄巾,到荆州新野立下根据地,这个时间长度和地域跨度之中,追随刘备的人才可以算是刘备的原始政治资本,这些旧部是刘备创业关系最牢固的存在,他们追随刘备颠沛流离,东奔西跑,政治理念一直就没有放弃过,都是匡扶汉室,立志中原。典型代表:幽州冀州的关羽、张飞、赵云、简雍;来自徐州的孙乾、糜竺、糜芳;来自豫州的刘琰、陈到、卓膺。
2、荆州政治派系
刘备从荆州新野开始,就广纳英豪,随着赤壁之战的成功,让刘备拿下荆州四郡,从东吴借来南郡,成功立足荆州之地,获得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蜀汉王朝之中最重要的政治派系——荆州系。代表人物是以诸葛亮庞统为首地方豪族,其他包括:马良、马谡、魏延、宗预、廖化、陈震、蒋琬、邓方、辅匡、廖立、冯习、张南、殷观、黄忠、霍峻、习祯、伊籍、向朗、向宠、杨仪、刘巴、刘邕、赖恭、韩冉、张存、郝普、潘濬等。
荆州集团还是蜀汉王朝统治集团之一,人才众多,而且跟刘备观念相近,北伐意愿甚烈,尤其是诸葛亮为典型代表,从六出祁山伐魏,以图匡扶汉室。
3、东州政治派系
刘备入川之后,成功击败了刘璋,夺得益州之地。从而顺利的接盘了益州的政治人才,其中就有一股特殊的政治派系,来自刘焉旧部的东州政治集团。刘焉入川之际从南阳、三辅等地带入的旧部。“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 其中典型的代表:许靖、李严、法正、吴懿、费祎为首,还有庞羲、费观、董和、射援、邓芝、吕乂、王连、孟光、许慈、来敏等。
东州政治派系,在刘备入川之战中有着杰出的贡献,对刘备入蜀一事,与益州土著豪族坚决反对、拼死抵抗截然相反,“东州士”的态度多是积极的、欢迎的。刘备在难获得益州本土豪族认可之外,对东州士颇为拉拢和重视。
4、益州政治派系
益州本土豪族,是对刘备入川有很大意见,甚至殊死抵抗的,所以刘备对益州本土政治派系一贯作风就是打压,以严治蜀,严重迫害了益州政治派系的利益。虽然益州本土豪族,在后期也开始逐渐融入到蜀汉王朝政治体系之中,其中一些杰出代表也为蜀汉王朝做出了贡献,其代表以黄权、谯周为首,还有秦宓、费诗、杨洪、张裔、张翼、杨戏、王谋、马忠、张裕、张表、彭羕、吕凯、张嶷、何宗、杜微、周群、李恢、王甫、李邵、马勋、马齐、李福、李朝、龚禄、王士、程畿、程祁、王冲、杜琼、尹默、李譔、李邈等。
5、投降政治派系
这是蜀汉王朝政治体系之中,最薄弱的存在,他们是刘备入川之后投降过来的,典型代表:如马超、马岱、王平、姜维、夏侯霸等,这些人与曹魏王朝有着极大的仇恨,比较偏向荆州政治派系,对建功立业,北伐热情较高,尤其是姜维这个蜀汉王朝后期的大将,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数次北伐,以图匡扶汉室。
其次,蜀汉王朝两种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蜀汉王朝内部由五大政治派系构成,随着刘备以及跟随刘备的老一辈原从政治派系相对死去,以及荆州丢失,损失荆州本土人才的输送,导致东州政治派系和荆州政治派系、与益州本土豪族派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本土化,派系色彩淡化,最终蜀汉王朝内部派系斗争淡化,形成两种意识形态。
1、积极北伐政治意识形态
以诸葛亮和姜维为典型代表,他们坚定北伐,匡扶汉室,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姜维掌权后,重启北伐路线,九次攻伐魏国,导致穷兵黩武,国力严重消耗,使蜀汉贫困,民有菜色,最终惹众怒,无奈只好去沓中屯田避祸。
2、消极防御政治意识形态
以李严、谯周等为典型代表,他们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在北伐战争之中,时刻处于消极思想,想得是保一时富贵,以及已得个人利益;其次不想虚耗国力,满足于现状。
蜀汉王朝的灭亡,也就是在这两种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晋书》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