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青莲是什么意思(灼热的青莲什么意思)
导语:灼灼青莲,兀自盛放
1、痴迷莲花的周敦颐世人都知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个对白莲花极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与友人游玩之际诗兴大发,众人以诗词接龙,46岁的周敦颐一出口就惊艳了众人,从此《爱莲说》成了连那三岁孩童也能摇头晃脑念出的千古绝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以莲自喻,也一直以莲的标准要求自己,人生不过须臾几十年,世事烦扰,不如做一朵自在的池莲。
据史料记载,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因避宋英宗讳,便改名周敦颐,出生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周敦颐在家中排行老三,是母亲郑氏改嫁后所生,上面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大他十岁,以及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周敦颐11岁的那天,姐姐和弟弟相继因病离世,痛失手足的周敦颐伤心绝望,除了看书学习,他常常一个人跑到从前姐弟们常去玩耍的小溪边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亲身经历了亲人生死之后的周敦颐,眼里看到的一切都似乎与从前有些不一样了,除了诗词歌赋、史料研读他开始思考一些更为深远的问题。
年少的周敦颐变成了一个邻里眼中的怪孩子,总是一个人闷闷的,父母看在眼里,但也拿他没有办法。
三年后的一天,周敦颐带着仆人周兴和许多书籍,隐居在月岩,他想认真的去探求那些在他脑子中渐渐生根发芽的神秘问题。
古往今来隐居者多为暮年长者,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探寻得一切功名利禄终归是过眼云烟,只有活在当下的返璞归真里才是大智慧,而周敦颐却在13岁的年纪便能归隐岩洞,虽然并非大彻大悟参透人生,但也实属难得。
古籍中曾记载:濂溪之西有岩,东西两门,中虚,顶圆如月,出入仰视,若上下弦,名月岩。先生筑室读书其间,相传睹此而晤太极。
月岩地势奇特,一步一景的说法毫不夸张,置身其中,一岭三洞,一洞三月,从东门进,抬头望天,天如一弯新月。前进一步,天上的月就丰满一分;再走一步,那月又丰满一分。到东门和西门的正中间仰望,蓝天当顶,岩形浑圆,此刻空顶之空圈更宛如一轮满月悬空,素雅高洁,唯美至极。随着步伐的移动,次第变换出的“上弦、满月、下弦”的美姿,是溶洞中罕见的奇观。
天资聪颖的周敦颐在此地很快参悟了“无极而太极”的道理。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曾在《楚游日记》中将月岩列为“永南洞目第一”。
然而好景不长,在周敦颐隐入月岩的一年后,天圣八年(1030年),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郑氏无力带着周敦颐独自生活,只好带着他奔波辗转,去投靠自己的弟弟郑向。
郑向当时是龙图阁大学士,为人善良正直又饱读诗书,他热情的接待了周敦颐母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郑向发现侄子不仅聪敏伶俐,在理学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心中甚是喜爱,几乎将周敦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对待,知道周敦颐爱莲花,竟然找人来专门给他修了种满白莲的亭台,以便周敦颐静心学习。并将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毫不犹豫的给了周敦颐,而非自己的儿子。
在舅舅郑向的帮助下,周敦颐未经科举便顺利的走上了仕途,做了一个小官,周敦颐的一生都并非惊涛骇浪,为官一方,他只求为百姓做好每一件事情,也从不费尽心思去周旋职位的升迁。
他就像一朵在角落静静开放的莲花,为人低调,花开花落,自有自己的节奏。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2、理学宗师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太极图说》
其实周敦颐并非一般的文人墨客,虽然以一篇《爱莲说》在后世走红,但是他最主要的身份还是中国的理学宗师。
周敦颐早年在月岩得以悟道,将宇宙自然与人生命运相结合,又继承孔孟正宗,创立了新儒学。
他毕生都推崇一个“诚”字,也是那么做的。他发挥了《中庸》关于“诚”的思想,从宇宙论进而推演出人道观,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通书》
他探讨“一”和“万”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既多样又统一,在最平凡的事物中常常蕴藏着发人深省的大道理。
在做官之余,他醉心于兴教办学,将自己在理学方面的经验传讲给更多的人,在庆历六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期间,收了程颢(别称明道先生)、程颐(别称伊川先生)为学生,传授理学,后来二程在周敦颐的基础上对理学进行了扩大,形成“洛学”。
故《明道传》云:“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
后世的朱熹那就更加是周敦颐的晚辈了,朱熹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集大成者,而周敦颐才是那位真正的创始之师。
周敦颐孜孜不倦的讲授着自己的理学,渐渐有了名气,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两人相互倾慕,一见如故,秉烛夜谈,相见恨晚。
就这样,周敦颐一边做着朝廷小官,一边慢慢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理学世界。时间缓慢的流走,周敦颐不再是那个在月岩中孤独思考的少年,他在所有困扰自己的问题中找到了那条出路,他明白所有的道理教派最终都还是要落在百姓身上,他仍然还是那朵安静的莲花,体恤百姓,为官一方就要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件事。理学不单单是纸上文字,周敦颐在创造了这个体系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实践着它,推行着它。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有一次他的朋友潘兴嗣去他家里做客,环顾四下,只见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
1072年,55岁的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在庐山莲花峰下,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以解思乡之情。后世也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
次年,逝于庐山濂溪书堂,一代理学宗师,那个一生爱莲的人,终究完满了自己的一生,驾鹤西去。
《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3、家族荣光周敦颐为汝南周氏一脉,而汝南周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家族,郡姓门阀之一,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根据文献记载:这支周姓人中历代人才辈出:有汉执金吾周球,汉决曹掾周燕,东吴大都督周瑜,晋征西将军寻阳侯周访。晋梁益诸军都督鹰扬将军爵建城公周楚,晋龙镶将军周虓,梁庐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灵起,唐武卫大将军周法尚,唐左屯卫大将军谯郡公周绍范,唐左金吾大将军征南大元帅周如锡,唐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当朝宰相周墀,宋礼部侍郎周元孙等人。自周邕开基之始,世代文武进士及第入仕,赫显历代朝廷。
而周敦颐的后人中,不乏名人之辈,他们大多在自己的领域兀自绽放,又是在冥冥之中继承发扬了周敦颐的爱莲精神。做到了如清莲般的真君子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