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具有怎样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呢(漫谈北京地名)
导语:北京地名具有怎样的气质和性格?
原创 牛汝辰
北京地名具有京都地名的气质和性格。关于北京地名的特色,北京历史地理学者尹钧科、孙冬虎先生,在《北京地名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北京地名的大气、皇气、官气、民气、文气、武气、雅气、古气等特点。笔者在此基础上,归纳为三大特点,即城门街道大地名具皇家气派;胡同小地名多生活气息;元大都坊名及明清宫殿名彰显文德气象。
1.城门街道名具皇家气派,城门名体现德治,宫殿名彰显神授
皇家气派就是北京那些与历代皇帝或皇族有关的地名散发出来的历史气息。皇城根、南苑、西苑、大明门、大清门、天安门、公主坟、王府井,等等。
还有的地名在用字方面显示出磅礴气势,如天、地、乾、坤等字眼进入地名中,这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主要体现在“京”字上。《说文解字》:“京,人所为绝高丘也。”清末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记载的北京城内街道胡同地名中,皇城内有库司胡同、光禄寺东西夹道、钟鼓司胡同、酒醋局胡同、织染局胡同、针工局胡同、巾帽局胡同、惜薪司胡同、内官监胡同。在内城有户部街、京畿道、刑部街、蛮仪卫夹道、兵部洼、察院胡同、太仆寺街、兵马司胡同、分司厅胡同等,个个都有“官府”味道。
而像李阁老胡同、石大人胡同、无量大人胡同、遂安伯胡同、广宁伯胡同、武定侯胡同、泰安侯胡同、五王侯胡同、王大人胡同、班大人胡同、昂邦章京胡同等,又个个都有“官员”味儿。
这些胡同有不少还存在于今天的地名当中,如太仆寺街、兵马司胡同、京畿道、遂安伯胡同等一直没有改变,还有些多少改变一些用字,如“惜薪司胡同”改为“惜薪胡同”,“昂邦章京胡同”改为“案板章胡同”等。
2.元大都坊名及明清宫殿名彰显文德气象和阴阳五行
元大都建成后,由大都路总管府分定街道坊门,翰林院拟定坊名。《元一统志》对大都坊名的语源做了解释。它们基本上取自《尚书》《周易》《诗经》《左传》《论语》《孟子》等古代文化典籍。
在元大都城门的命名方面,丽正门、文明门、健德门、安贞门等都取自《周易》的卦辞。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由“文明门”改名的“崇文门”,表现的仍然是北京地名的文气。从辽金到明清的城门名称,古代园林的名称也无一不是如此。
北京城里的一些街道胡同地名原来很俗气,清末至民国年间多以谐音更改,比如“驴市胡同”改为“礼士胡同”,也增加了雅气。
3.北京街巷的棋盘格局和胡同名的市井文化气息
北京城的街道布局体现了四方纵横的棋盘格局。与“皇家气派”对应的是北京胡同地名的民间俗气。北京的地名,特别是北京城里的街巷胡同地名,大都是居民自己命名的,最贴近百姓的生活。明清时北京城里的大量胡同名称,主要是当地居民根据地物、街形、人名或其他因素约定俗成而起的。
在地名命名的语词方面,类似耳鼻眼嘴、锅碗瓢盆、米面鱼肉、蔬菜水果、油盐酱醋、鞋帽裤褂、针线刀剪、鸡鸭鸽雀、马驴牛羊、日用杂物、凡夫俗子等类的字眼比比皆是。这些地名看起来很俗,但充满了生活气息,为老百姓所喜欢和熟悉。不仅说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记起来牢靠,用起来方便,而且与皇城内的一些文雅地名相比,写起来也容易。因此,这些地名便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如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还有不少胡同带有儿音,更显得京味儿十足,象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