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太湖莼菜羹的做法(太湖莼菜的药用价值)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思乡是一种普遍而常见的情感。就以诗歌一道最为辉煌的唐代为例,四万八千余首唐诗,以思乡为题材的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许多孩童启蒙时的第一首唐诗往往就是李白的《静夜思》,而这也几乎构成了国人对于思乡题材诗歌的第一印象。

思乡这种情感往往会在一个人最为脆弱的时候出现,然而即使是这样,对于国人来说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凄凉孤寂的心境在很多时候却是共通的。在遇到那些因这种情感的涌起而突然潸然泪下的游子时,没有人会嘲笑和质疑对方的心境。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以思乡为主线的文学作品和名句极其丰富的原因。

比如“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就是《世说新语》当中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句,而它的背后,则是一道太湖地区极为知名的思乡名菜:太湖莼菜羹。

一、太湖莼菜羹的得名及由来

其实,莼菜本身并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蔬菜。由于滋味略显寡淡,因此即使是当地人,也很少会将之作为招待来客的招牌菜。然而,对于大多数苏州人们来说,这种卷叶菜却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

在当地,大多数归家的游子,在享用家乡美食的时候,都要首先来品尝这道太湖莼菜羹。因此,它也是当地人的思归菜。相传,在西晋时期,吴地的张氏族人因战乱而不得不到洛阳避祸。其中一名叫做张翰的士族子弟,在机缘巧合下成了当地的一名官员。

有次,其在京城的族人为其接风洗尘,为了款待这位位极人臣的本家,张氏族人自然毫不吝惜各种珍馐美味。然而在张翰看来,这样家宴虽好,却再无往日里那些家乡的菜肴可供品尝,尤其是太湖当地的莼菜和鲈鱼。由于路途遥远,难以运送,恐怕也将终生不再得见。也许是触景生情,他不禁感叹说:“人生贵适志,何能驾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归里,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

而太湖莼菜也因此而扬名天下。许多名名仕子弟,也以一品太湖莼菜为荣。这道菜也的确没有让这些人失望。太湖莼菜虽然滋味有些寡淡,但事实上,其嫩叶和根茎,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烹煮,就会生成一种奇特的胶状物,这种胶质清凉可口,爽滑细腻,冰袋有一种沁人心扉的清香感。而搭配荤素食材制成汤羹之后,滋味就更加醇厚绵软。另外,莼菜本身还有着清热祛湿的药理功效,因此对于久居吴地的人们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之后,太湖莼菜羹也就开始成为当地的一道传统名吃。在《世说新语》当中,西晋时的名臣陆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意思是千里湖中的莼菜羹,虽然没有盐豉做调味品,却依旧十分鲜美。

这句话其实并非其表面意思那样简单,没有用盐豉调味的莼菜,即使再鲜美也很难入得陆机这等名仕的法眼,然而莼菜背后所代表的的家乡,却是他最终不能忘怀之地。因此,在和自己的好友谈及美食的时候,他才会如此念念不忘这道家乡美食。在这种耿耿于怀的背后,正是这种颇为执着的思念之情。

二、太湖莼菜羹的演变和发展

就像笔者之前所言,在晋朝之前,太湖莼菜作为一种食材,其实只能算得上是当地的“山肴野蔌”,虽然颇具况味,然而最终不能登得大雅之堂。然而自晋代以来,东吴各地名仕均将这道简单的莼菜羹视为家乡之情的寄托。如此一来,这道菜虽然看似简陋,却也成为了一道知名菜系。即使是在唐宋两朝,这道菜的名气也不曾减弱丝毫。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们想要真正品尝到这样一道以莼菜为主料的太湖名菜,最大的困难反而是食材的搜集和保存工作。如《湘湖记》所说:“莼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人们想要品味一道真正可以媲美各地美食的菜羹,均需要到当地才有可能。而以当时的交通发展水平,又有多少老餮会真的愿意甘心跋山涉水来到尚未完成真正开发的南部地区呢?

这样的情况到了宋朝才有所改变。南宋之后,南渡的贵族和士绅成功填补了南方地区的人力空白。在这种情况下,这道菜也开始在这些上层人物之间流传,而习惯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方式的贵族们,对于这种颇有野趣的太湖名菜,也开始展现出了兴趣。因此,在美食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的南宋,这道太湖莼菜羹菜真正变得广为人知。

之后,到了明末清初之际,太湖周边的渔民处于利益的考量,也在逐步学习人工培植莼菜,《太平寰宇记》载:“长兴(今浙江湖州)西湖,一名吴城湖,湖中出佳莼,尝贡”。这样一来,这道菜的供应再也不用收到采摘不易的影响了。

三、太湖莼菜的食用价值

我国的先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了莼菜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根据《本草纲目》《齐民要术》等文献记载,莼菜有着清热补血、利尿、解毒润肺等功效,而如果入药,更是可以起到止泻的功效,对一些古籍中,还认为它对于热痢、黄疸、肿痛、疮疱等也有着极高的疗效。

结语:

如今,莼菜虽然价格仍然昂贵,但是与之前相比,早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然而,由于运输不便的原因,想要吃到最正宗的太湖莼菜羹,还是要到太湖等地才能真正做到。

对于那些因为莼菜背后寓意而对其喜爱不已的人来说,虽然这道菜依旧十分难得和珍贵,但为了能够体验一种家乡的味道,这些人仍然是甘之如饴。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

2.《世说新语》

3.《素食菜肴》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思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