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学东传及对古代日本的影响作文(儒学传入日本)
导语:浅谈:儒学东传及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导读儒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千年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现在的儒学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由孔子创立,经过后人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特别是在东亚,儒学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形成了涉及大范围的儒教文化圈,而和我们相邻的日本便是儒教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儒学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儒学在古代日本的传播及对古代日本产生的影响。
一、儒学东传及发展状况
二、日本儒学的特点
三、儒学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孔子
一、儒学东传及发展状况儒学在古代日本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儒学初传时期(5—8世纪)、儒学发展时期(794—1603年)、儒学兴盛时期(1603—1867年)、儒学衰落时期(江户时代后期)。
(一)儒学初传时期
公元5世纪,儒学开始传入日本,这从《宋书.倭国传》中记载倭王武(雄略天皇)在478年(宋顺帝开明二年)呈给宋顺帝的上表文中可以得到印证,文中用了“王道融泰”、“臣虽下愚”、“以劝忠节”等语句,儒家味道十足。公元6世纪时,日本主要通过从百济定期招聘五经博士的方式来学习儒学,此时的中国儒学不断的传入日本,受到了日本的重视,但是当时的儒学并没有波及下层普通百姓,只是影响上层的皇室贵族。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日本对儒学的吸收方式,从在百济招聘五经博士的间接输入发展为直接从中国的输入。此时儒学在日本的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高了,中国的唐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民族文化。从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日本先后四次派使者访问隋朝,此时开始有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而他们归国时携带了大量的汉籍和儒学经典,使这些典籍流传到日本。而此后的遣唐使频繁的交流更是推动了两国间的文化融通。儒学初传虽然影响日本的范围和影响有限,只是局限于上层皇室贵族文化圈,但是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圣德太子的“推古朝改革”,孝德天皇实行的“大化革新”都是日本上层借用儒家思想用于日本政治的尝试。也就是说,儒学初传时期是为了满足日本上层贵族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孟子
(二)儒学发展时期
9世纪到江户时期之前,是儒学在日本的发展时期。在日本平安时期,儒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且有记载清和天皇贞观三年(861年),天皇还亲自讲解《论语》。到了13世纪也就是镰仓时代中期,大量中国宋儒经典被中国禅僧和日本僧人带到日本,中国禅僧到了日本以后,在传禅学的同时,主要还介绍朱熹、二程和杨雄等的著作和思想,促进了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14世纪,日本禅僧和贵族中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讲授儒学的学者。到了16世纪,日本形成了“博士公卿派”、“萨南学派”、“海南学派”三个研究宋儒的学派,此时儒学已经从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到普及化发展。到了室町时代末期,在关西、土佐等地方,儒学思想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成了这些地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三)儒学兴盛时期
儒学在江户时代进入了它在日本的兴盛时期。此时的日本社会逐渐统一,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三百多年,保持着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日本开始对自古以来从中国吸收的文化进行反刍和消化,并不断大量吸收近期及明清以来的文化成果。此时期的日本文化和中国的联系加强,使得儒学在江户时代得到兴盛发展。儒学倡导国家统一,主张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不可逾越。尤其是朱子学说,更是适应了日本统治阶级的需要。这一时期,儒学在幕府的支持和天皇的肯定下得到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幕府统治的精神支柱而被奉为官学。此时儒学在日本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派别,各学派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在各学派之间展开了学术争鸣,犹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学术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之间的争鸣,使得儒学在日本学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之间虽然观点不同,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对立,但是他们都把宣传和传播儒学作为己任,他们广招门徒、著书立说,使得儒学在江户时期出现了兴盛。
(四)儒学的衰退时期
任何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在经历长期的繁荣和兴盛后,很多儒学学派开始衰退。18世纪兴起的折衷学派追求“圣人之教”以此去超越当时各学派之间的对立抗争。其次受明清之际顾炎武的考证学派的影响下形成了日本的考证学派,他们“认为朱子学、阳明学只尚空谈,不务实际”。不过由于此派缺少疑古辨伪的精神,所以他们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大。怀德堂学派是以商业资本家为背景兴起的一个流派,它的教育对象是商人。由于这个学派否定阳明五行说,故又将其称为“牵强附会”。“宽政异学之禁”以后,朱子学派并没有因此起死回生,兰学、国学的影响反而日益扩大,一些儒学者已开始向西洋学者转化。以后随着西方技术和文化思想的进入,日本开始了大规模对西方的学习。
遣唐使交流
二、日本儒学的特点在日本的传播儒家文化过程中,根据本国的情况对儒学进行选择性吸收并和其固有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日本本民族特点的儒学。
(一)重视认识论的感觉经验、事实现象和实证研究
相比较于中国儒学,日本儒学更注重对自然科学问题的探究。虽然在江户时代日本儒学分成几大派别,但是他们都认识到经验知识的重要性,日本儒学者这种重视感觉经验事实现象的态度,使得日本学者比中国儒学者更容易面向自然界,从而对西方的自然科学有更清醒的认知和更强的接受能力,也正是基于此不同,当时的日本社会比中国社会的改革阻力要小,促成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从理论观上来说,日本儒学更富于感情色彩
和中国儒学将很多理论上升到抽象的哲学范畴不同,日本儒学更贴近人生,正视人的正当感情欲求,容易成为人们道德实践的指导力量。比如“诚”,在中国的儒学中最初是诚实不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其上升为抽象的哲学范畴,孟子更是将“诚”上升为“天道”和“人道”,到了明末时期王夫之把“诚”推向了世界统一性的高度抽象哲学范畴。而日本则更注重“诚”的本意,将其看作“情”之“诚”。这就使得日本儒学对待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持批判态度,他们反对对人的自然性欲的压抑。因此在日本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出现过销毁所谓“有伤风化”书籍的行为。
日本 大儒新井白石
(三)日本儒学有广泛的共存性和包容性
中国的儒学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也融合了很多的不同思想,比如佛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但是这只是表象,实际上却不断的和其他诸家进行辩论甚至内部不同学派也是争论不休。而日本的儒学并不排斥神道和佛教,时刻体现着神儒的相互包容。
“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皆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十七条宪法》(日本)
这是宪法第一条,从上述材料看,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
“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十七条宪法》(日本)
这是宪法第二段,却体现了佛家的思想。
到了江户时期的朱子学代表人物如林罗山、藤原惺窝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神儒合一。从上述看,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时候是非常注重保存并融合本国的思想,使外来思想和固有思想达到尽可能的共存。
(四)普及化和庶民化
日本冈山颂扬儒学之祖孔子遗德的传统活动“释菜”
在日本,不管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还是从高等教育到初等教育,都以传授儒学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在各地兴办的私塾更使儒学深入下层得到了普及。因此,人们在谈话中,只要一说到学问,首先便会提到儒学。日本的多数教育家都以圣人君子为理想,以道德为教育目的,其结果就是日本社会成了儒学的天下”。儒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政治、社会道德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儒学逐渐地被统治阶层所利用并且成为了他们治国的指导思想。日本民族把儒学中的忠、孝、义等伦理也灌输到了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也因此日本儒学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它的普及化和庶民化。
(五)实用性
《大日本史》中记载的忠臣、义士、孝子、节妇,包括的人物极广,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统治阶层。他们身体力行,实践着儒家的传统道德,为日本国民做出了表率。
在日本吸收中国儒学的过程中,日本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了改造,比如中国儒学中的“忠”和“仁”,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仁”,“忠”是前提,但是日本儒学者放弃了“有德者为王”的思想,这就使得“仁”的思想逐渐遭到冷遇。他们提倡无条件的忠诚,而“忠”没有任何条件的归属于天皇一人。日本学者在吸收的同时,注重实用性的结合,进行选择吸收,这也是日本民族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从日本儒学的特点来看,日本在吸收儒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与自身实际的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文化。
日本长崎孔庙
三、儒学对古代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对日本的影响更大。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教育、武士道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方面
儒学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维护等级制度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目的是巩固和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在孔子之后,孟子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即“德政思想”。于是,“德治”逐渐地成为了儒学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儒学的社会政治思想对日本同样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是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政治理念。包括圣德太子政治改革和日本大化改新都是以儒学为思想基础。圣德太子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以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改革促进了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强烈欲望,而通过派遣留学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为大化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大化改革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它实现了日本的封建化,对皇权维护和社会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法律方面
儒家在社会秩序中的主要表现就是社会贵贱、上下之分以及家中亲疏、老幼之间的综合。而维护这些社会秩序的便是“礼”。魏以后,“礼”便被直接写入了法律条文中,到了北齐时候完成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律、令、格式都不同程度贯彻着儒家思想。而日本的“律令”是仿照“唐律”制定的,也因此日本的律令也是儒家化的法律。
日本冈山孔子纪念活动
(三)教育方面
儒学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教育受其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儒学对日本教育的影响是最全面和深刻的。
1、教育政策方面
中国的儒学教育,当时奉行”以儒教为主,道佛教为辅”的教育政策,而日本则提出“以儒佛并重,更以佛教为主”的教育政策,很显然的是,日本模仿了中国的教育政策。日本当时的教育政策实行儒佛并重,因为佛教有利于日本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而儒教也有利于民心安定。
2、教育领导机构方面
日本仿照唐朝的国子监设立大学寮,日本大学寮的长官称大学头,大学寮实际是唐制学的缩小和统一。虽然,日本的大学寮不能与唐代六学相提并论,因为日本大学寮要小很多,但是,从专门学习儒学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来看,日本大学寮却要比唐六学高出很多。日本在地方上还设立了国学,国学的设立要比大学寮晚,国学也由中央直接管辖。
3、学校教育内容方面
日本大学寮的教科书和唐制非常的相近。大学寮的科目有《礼一记》、《春秋左氏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和唐制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是也做了部分的调整,主要还是为了维护日本社会的统治,删去了《老子》,因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对日本当时的统治是没有帮助的,这也是日本根据自身实际做出的选择。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并不是全盘的抄袭中国唐制教育的,它也是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有所取舍的。
日本武士道
(四)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是日本社会特有的产物,武士道大约产生于江户时代的初期,并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的理论得以系统化。武士道的思想来源于日本神道、佛教和儒教。儒家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妻等五伦之道成了武士日常生活的道德准则,而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成了武士道精神的基本内容。
小结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而儒学对日本的影响尤为深远。在对待儒学的吸收上日本采取了有用则用之,无用则弃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法。这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民族的这种主动自觉吸收、消化不同文化,并把此文化转化成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能力,我们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中也得到一些启示:一是要学会吸收别国的先进经验,既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也不能无目的地全盘吸收,要根据自身实际有所取舍;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前提应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有利结合才能更好地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相比日本而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只是重“知”而轻“行”,我们的道德体系停留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并未真正深入我们的思想和精神。而日本儒学则是注重它的实用性。直到现在的日本,在它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渗透着儒家的精神。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