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剪纸教程(竹子剪纸的寓意)
导语:剪纸文化:竹子弯而不屈,折而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国是竹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竹林面积,还是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无牡丹之富贵,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具有翩翩君子之风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子空心,象征谦虚;竹子弯而不屈,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节毕露,竹梢拔高,则象征生而有节,品德高尚不俗。
我国民间种植竹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7000多年以前,我国民间便开始种植竹子。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大量描写竹子的诗歌。另外,在《易经》《书经》《周礼》《尔雅》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竹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竹编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以楚国最为发达。秦朝时,秦始皇把竹子引种到咸阳的宫廷园林中。汉代的宫廷御苑中,也设有修竹园、竹圃等。
竹子潇洒挺拔,节节拔高,故竹子对我国音律的起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从史前开始,就使用竹子定音律。到了晋代,人们便以“丝竹”作为音乐的名称。
竹子对我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古代先民将竹子视为图腾崇拜之物,把竹子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都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意境。
从远古时代女娲以竹做笙簧的神话传说开始,我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了数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竹子神话、诗歌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异常之高。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明太祖朱元璋也喜欢竹子刚正的气节,曾如此赞誉道:“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上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郑板桥狂放不羁,傲岸正直,因此,他经常咏竹、画竹以勉人和自勉。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字,由两个竹叶形的“个”字组成。两个“个”字不分离,象征团结,也象征坚贞的爱情。因此,在我国民俗文化中,竹子还是婚俗中的吉祥之物,比如用竹枝挑开新娘的红盖头,抬竹轿,送竹扇等。人们描写爱情,也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竹,与“祝”谐音,“祝(竹)君”、“祝(竹)福”等都是带给人们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
在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当中,经常见到竹子的身影,如“岁寒三友”“竹梅双喜”“五瑞图”“五清图”“华封三祝”等。
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竹子的精神和品德,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