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猪是什么时候驯化的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口锅(猪是什么时候被驯化成为家畜的)

导语:猪是什么时候驯化的?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口气搞懂猪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我是一头猪。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伴随着他们,见证了人类从无到有,见证了人类的贫寒和荣光。当然了,我的身份并不光荣,我的作用并不伟大,我一直扮演着被人类吃掉的角色。

但你们猜怎么着?其实我并不恼怒,我的祖先早就和人类达成了相互依存的协议。所以做为一头猪的后代,虽然有无数先辈死在了人类手中,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食物,而以后我的命运也将会是这样,但我并不怨恨,因为我们早已经和人类达成了和解。

关于我祖先的一切,早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太过久远,久远到人类无法用文字记载,早到人类根本没想着会留下记载来显示他们曾经驯化我们的荣光。

但是,历史上关于我们的记载还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我们猪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里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趴在猪窝里的我可以想象得到,假如没有我们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多么大的缺失。

做为一头生长在中国的猪,我想寻根,所幸的是中国文化并没有断层,我在很多记载中找到了我们的身影,当然了,那时候也并不叫猪,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

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

这里的这个“彘”就是我们最开始的名字,并且一直伴随着我们到了战国至两汉年间。古代有不少诗词名家写我们,比如在杜甫的《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中这样写:

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

大家可以看到这时候就成“猪”字了,那么,我们是什么时候被驯化的?历史上有什么变化呢?

一、从远古到周朝,关于驯化起源

人类历史只有三百万年,而我们猪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了3000多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近亲有很多因为无法适应突变的环境而灭绝。

比如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巨猪”,那是一种体型巨大到如同野牛的猪,那时候的动物因为环境的原因,总是向“大”发展,比如那时候的恐龙。比如生活在3000到200万年前的弓颌猪,这是我们的一种近亲,可以长到八百公斤那么大,可以轻松的把剑齿虎打哭。

而我们亚洲猪,则是在大约八千年前被中国先民们驯化,当时的他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发现养着我们比直接杀死吃掉要更加划算。于是,我们从此开始伴随人类。

当然,我并不是在自己跟自己脸上贴金,这是有证据的:

在河北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猪骨和狗骨。根据考古学家的测定,这些猪死时的年龄具有相同性,所以断定这是人为饲养的猪。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带着猪纹的陶器。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已经开始伴随着中国先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关于我们最早的记载,是商朝的甲骨文。至于夏朝时,其实也是有个叫“牧正”的官职的,就是负责掌管畜牧的官员,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算是从商朝开始。

商朝甲骨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豕”这个象形文字。

我们都知道,商朝甲骨文多做占卜用,而我们猪一直都是人们用来祭祀不可或缺的一种,这个字确定就是我们猪。

到了周朝时,我们猪已经会被做成各种菜肴了。当然了,能吃到的,也都是贵族和王室。

在《周礼·天官·应人》中这样记载:

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

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在古时候,我们猪各时期是有不同名字的,这个我会在后面给大家解释。

在周朝时,我们已经被统一管制饲养,用来解决人们的食肉问题。同时,牛也一直跟我们的命运一样,是被人们吃的,但是到了周朝后期时,牛逐渐脱离了早早被杀的行列,因为人们发现牛可以耕田,同时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叫“耕牛”。而我们,则仍然继续着原来的命运。

二、春秋到汉末,从著书到相猪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并没有普及饲养,而且最大的用途仍然是祭祀,但这个情况到了秦朝时有了改观。

秦朝时,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主要原因是经过前期的商鞅变法,秦国推行了小户制度,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后,我们随着这项小户的规定开始被个人养殖。

在后世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夫以寄豭,杀之勿赦

这是说秦始皇出巡时,刻石碑歌颂自己时的一句话。这里的“豭”是公猪,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假如有像公猪一样乱配的男女关系,会被杀头的。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人们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用通俗的比喻来让他们懂法。既然用公猪来比喻,则说明当时的我们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

到了汉朝时,我们有过无上的荣光,也有过恶心的历史。无上的荣光说的是一代大帝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就叫“彘”,而恶心的历史则是吕稚曾经把一个女人做成了“人彘”。但我们不是讨论历史人物,所以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们猪在汉朝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家畜,这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一个职业叫“相猪师”,你能相信吗?你只听说过相马师,听说过相猪师吗?然而这却是事实。

《史记·日者列传》中这样写:

留长孺以相猪立名。

意思是靠着相猪就可以闻名四海,所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种话可不是闹着玩的,干一行爱一行,研究下去的话,总是能搞出点名堂来。

但汉朝时,我们猪类一个最重大的改变是开始有了“猪”这个名字,同时也解释上面为什么小猪叫“豚”。

成书于战国到汉朝的《尔雅》中有过这方面的解释,收录在《尔雅·释兽》里:

彘,猪也。其子曰豚。一岁曰豵。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彘就是猪,猪的孩子叫“豚”,长到一岁的猪叫“豵”。《尔雅》的成书年代并不能完全确定,但根据里面收录的古籍内容来看,最早不会超过战国时代,最晚不会超过两汉,由于是收录在《汉书·文艺志》里,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两汉年间成书。

同时,这时期据说有一本书叫《养猪法》,但现在已经失传,真实性有待考证。

所以,到了汉朝时,猪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不但有了“猪”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字,并且有了专门的相猪职业,还有人专门系统的写出了养猪的方法,这充分说明到汉朝时,我们猪已经被人们意识到有多重要。但我们还是要说,真正的普及养殖,还是要向后推的。

三、从魏晋到以后,千年风流

三国魏晋时期太混乱了,太过混乱,就不会兴起大的种植和养殖,这并不是我一头猪在发感慨,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所以,我们猪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在这个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停滞不前并不代表不养,事实上,在三国魏晋时期,不但中原仍然养着,就连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也开始养。

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这样记载:

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养猪》中这样说:

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

这是选母猪准育小猪,所以要挑选一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我们猪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时期一个最重大的改变是有了规模化饲养,而我们也从一直流行的“放养”变成了“圈养”。当然了,圈养其实从汉朝时就开始了,但并不主流,到了唐朝时成为主流。唐朝时不但中原各地养,一些边远地区也养,比如在《新唐书·北狄传》中这样记载:

有牛不用,有巨豕食之。

这里的北狄说的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说明当地的养猪业已经十分发达,周边边远地区也都在普遍养殖。

而宋朝时,我们猪已经特别普遍又普通,规模之大,需求量之广让现代人叹为观止,比如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曾经这样记载:

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进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这段话里的重要信息是什么?当时可以很轻松的凑齐万头猪,而且有了专门的规模化养殖人,我们被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和喜爱着。

到了现代,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也经过了一段农户散养,最终又变成了集中规模化养殖。目前在中国,我们的养殖规模非常大,很多人靠此为生,当然,有时候一些病也会夺去我们的生命,使养殖户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我们会因此消失吗?当然不会的!我们伴随着先民而来,经历过太多的王朝更迭,这不仅仅是我们猪的进化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不断层发展史!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滢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