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善与恶的标准是看动机还是结果(善与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结辩)

导语:善与恶的标准

善与恶的标准是看动机还是结果(善与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结辩)

李劲松 原创

世间伦理,分为两大派:一个是自然主义,一个是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以道家为代表,主张人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都应按照其本身的规律去运行,按照其本性去发展,即万物自然生长,不可人为干涉。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治乃大治。”另一个是人道主义,以儒家为代表,主张世界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和其他的动植物及万物是不平等的,以人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为出发点。

这两种观点都各有所偏,各有其优缺点。还是马克思高屋建瓴,他指出: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应该是统一的,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是双向互动的。这是对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超越。就是说,既不是极端地以人为中心,也不是完全地以自然为中心,而是在搞清楚人与自然的根本规律后,以人和自然的统一体为中心,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主义,和兼顾自然规律的人道主义。

比如,为了人的利益,我们就不能让苍蝇蚊子这些对人有害的生物自然生长,而要加以控制、干涉。人不分种族,肤色都是平等的;而人和其他的动植物是不平等的,人为了营养可以吃动植物,而对频危动植物和珍贵野生动植物,又要加以保护。

好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对善和恶进行探讨了。

什么是善,佛、道家和基督教都是从具体的事情上解释什么是善。比如,佛家讲:十恶是杀、盗、淫、贪、嗔、痴、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反之,不这样就是善。这样讲,未免有些不够全面,不够妥当。按照这种分法,就意味着一种行为要么是善,要么是恶,难道就没有行为不善不恶的行为吗?还有,这种分法有些疏漏,不能概括所有的行为。比如,一名公职人员不作为,按照上面的标准,不属于恶的范畴,难道是善行吗?所以显然,这个标准不够准确。

那怎么定义善恶呢?

我的老师告诉我:从整体上,促进人的生命力的提升和人群的繁衍和发展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这个标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中心的。

比如,在原始社会,当人们的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候,有些时候,会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民以食为天,当一群人长时间找不到食物,身体极度虚弱,种族濒临灭亡的时候,他们不得已,把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吃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老人也愿意被大家吃掉。因为在那种特殊情况下,人吃人就是道德的。如果坚持不吃,人的种族就灭亡了。那能吃孩子吗?不能,吃了孩子,就没有后代了,种族就无法延续;那能吃大人吗?大人有生产力,能为大家找到食物,对种族的存续和发展有价值,也不能吃;所以,只能吃老人。那我现在能吃人吗?你现在吃人是反动——反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生产力发达了,不需要人吃人了。

人吃人,我们很多人听力会很震惊,这是一个我们现在人无法理解的。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就是道德的;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不这样,人就活不下去了。为了人这个种属的延续,只能这样做。所以,一个行为只要从整体上促进了个人的生命力的提升和人群的发展,就是道德的。

说到生命力,我们有必要介绍一点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按照“仁”去做事是“义”,“仁”的制度是“礼”,“仁”的判别是“智”,“仁”的规则是“信”;所以,仁是核心。孔夫子对仁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定义对是对,但不彻底,好像还没说透。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如醍醐灌顶,如梦方醒。他说:“仁的本质是激发生命力。”

在新华字典里,仁有一个意思是:果核。果核里面是什么——种子。一种植物,它最重要的精华是什么?种子,种子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吃的很多食物都是种子,因为它是仁——果仁,比如核桃仁,花生仁。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本质是激发生命力。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激发人的生命力。这一点,我们对善的定义不谋而合。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