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应对文言文阅读词义障碍的8种方法有哪些(应对文言文阅读词义障碍的8种方法是)

导语:应对文言文阅读词义障碍的8种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1.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来推断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推断: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应答"。

2.借助句子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推断

例:选出下列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解析: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含义相同相近:

求全责备——求,责; 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民殷国富——富,殷;富裕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

文过饰非——饰,文;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扶危济困——扶,济;扶助

比肩接踵——接,比;紧接着,紧挨着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寤,醒来

避重就轻——就,接近、趋向

欲盖弥彰——彰,彰显

结构分析法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例如:

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四、邻词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同义复词: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考:敲打)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过:责备)

3.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趁:追赶)

4.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幸:希望)

五、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2.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伦:类

3.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厌:同"餍",满足

4.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诲:教导、指导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6.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8.因遗策——因循守旧。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不期而遇 约定)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⑥召医而尤其故(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六、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粜——卖出粮食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赂:贿赂)

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购:悬赏,重金收买﹚

⑵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绡:丝织品﹚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有关;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人的行为有关;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凡: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从"皿"与器具有关;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从"求"与毛皮关;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从"系"与捆绑有关;从 "攴(pū) "与敲击关;从"歹"与死亡有关,从"月"与肉有关,从"页"与首有关,从"目"与眼有关。

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七、代入检验法(还原法)

即将题目中的解释当作正确的用法,看它在句中和文中是否都通顺。

例: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於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计布匿濮阳周氏。"

八、合体拆分法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辨识。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2.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放鹤亭记》) 适当:恰好挡住。

3.重法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 五蠹》)自治:自然得太平。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