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如何攻克文言文(如何解决文言文)

导语:三个方法 攻克文言文阅读大关(含应试技巧)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先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留着听课时重点关注。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实际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

(2)遵循“字不离句”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点:不要把文后注释翻译的整句话意思想当然地解释成单个字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要把“意译”当做“直译”。

举个例子,“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整句的大致意思,但学生常根据这点想当然地认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思,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记主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主要有5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我们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①“……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⑤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此外,再让我们来补充两点文言文的应试技巧,这也是两位考入北大的同学的经验之谈:

“文言文阅读题一般都会考查大家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并且这类试题难度还很大。很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常常会单独思考某一个词的意思而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要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可能会有多种解释,只有在对该词原有释义理解的基础上再将其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语境,才是做这类题的根本方法。”

“解答文言文翻译题首先要把给出的文言文认真阅读一遍,弄清楚大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将所需翻译的句子分解成一个一个的词,再把这些词分别一一对应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些是必须保留的,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等,还有一些是需要进行调整的,如语序等。最后再进行一遍修改,使之连贯通顺。”

“高考试卷中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但如果善于分类和总结,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平时涉猎哪些文言著作比较适合呢?我认为这样几部著作对培养文言文语感就很有益处:《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通俗白话的四大名著逐渐过渡到《史记》《资治通鉴》等比较有难度的文言著作。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