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德与才出自哪里(德与才的解释)

导语:“德”与“才”孰轻孰重?看《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

人们常称赞一些著名历史人物时候说某某人德才兼备。这自然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评价。然而,历史上的一些雄才霸主在用人的时候,不一定把德与才放在同等的地位,而是各有所偏重。

曹操

三国时期,曹操拥兵百万,手下人才济济。曹操用人的原则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能就能得到重用。这样,魏蜀吴中,曹魏的人才越来越多了。再看刘备,这位皇叔选用的都是德才兼备的超一流人才。像诸葛亮,庞统,那可是号称得其一可安天下的奇才!不过水至清则无鱼,人才的确是牛,但量不足啊!最后落得个"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的下场,后继无人啊!

司马懿

不过,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比较,或许更有意思。曹操唯才是举,人才最多,最后三国合一,曹魏建立的集团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是,曹操当年搞唯才是举的时候,可没注重人才的品德哦!这个后来就出大问题了。大家都知道的,曹操的子孙被大奸臣司马懿父子篡权夺位了。曹操要是生前知道会有这种事,恐怕在用人上要慎重些吧!

刘备

而反观刘备呢?人家用的都是些有道德修养的奇才。那时候,陆逊一把大火差点烧光了刘皇叔的家底。皇叔奄奄一息在白帝城向孔明托孤时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我儿子要是不争气,你大可以取而代之。孔明夺位了么?当然没有。看,刘备用人时注重了人才的品德,让位都让不出去;曹操用人忽视了人才的品德,结果被奸臣篡了位。真是天壤之别!

举孝廉

而一些英明君治理天下的时候,选派官员也都比较注重道德修养。汉朝后许多朝代都有"举孝廉"的制度。因为古人认为,孝是所有品德中重要性排在首位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就更不可能好好对待百姓了。那还让你做什么官?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为人清廉,就可以推荐去做官了。

各位朋友,你看古人的想法是不是很有趣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