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鼎地立天释义(鼎天立地有没有这个成语)

导语:“鼎”天立地,“金”文浮现,“海内三宝”闻名于世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鼎力相助”等等,这些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你是否发现:这些成语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里面都有一个“鼎”字。

“鼎”在古代,是权力、财富、力量的象征,代表着尊贵、显赫、盛大等意思。

据传说,黄帝打败炎帝后,为了纪念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就曾铸了一个鼎。在铸鼎过程中,老虎、豹子、奇禽怪兽及四方鬼神都来守护。因此这个鼎也就变成了当权者供奉的神物。

到了夏代,相传夏禹铸了九鼎,每个鼎代表一个州,上面刻有各州的山川名胜、珍奇异兽,表明夏王一统天下,九州归顺。因此,夏、商、周三代君王都将九鼎奉为镇国之宝。由此看来,九鼎代表着统治者的最高权力也就毋庸置疑。

女皇帝武则天和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都曾经重新铸造过九鼎。但禹铸九鼎仅在文献里面有记载,至今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真面目,坊间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孰真孰假,无以定论。

那“鼎”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又因为什么而变得如此重要呢?

01 鼎的来历

根据史料记载,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鼎作为青铜器的代表作,到了周朝时,铸鼎工艺达到了巅峰,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我们可以从古籍里和出土的文物中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看一下古籍里是如何定义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对鼎的解释是: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易经》的卦象《易》卦中也写道: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

意思是说,鼎是一个有着三个象脚一样的支撑,上面有两个耳朵,可以用来和五种不同味道食物的器物。风可以从木头下穿过,就像架木柴烧火的样子。后来引申,鼎以“和五味”以“示和”。终极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现已出土的鼎大部分是三足鼎,鼎身铸有兽面、龙凤、云雷等不同的纹饰,纹饰狞厉各异,刻镂精良。给人以神秘和厚重之感。

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鼎中,尤以清代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最为著名。此三尊青铜器被称为海内三宝。它们在做工、纹饰、重量、造型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各不相同。

但可能你不知道的是,令它们真正闻名于世的不是它们的外形,而是它们鼎内铸刻的完整铭文。

02、金文浮现

铭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我国古代称铜为金,于是青铜器铭文也称为“金文”。它与甲骨文一样,是我国的古老文字之一,也是我们揭开古老秘密的金钥匙。

青铜器的铭文,记录内容非常丰富,史料确凿可信,涵盖各类事件、各类活动,如经济、军事、婚姻、官职、礼仪等等。从而可以让我们透过这些金文,去了解当时的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带铭文的青铜器,尤其是具有铸刻清晰、内容完整的鼎文就变得十分珍贵。在考古界素来就有“一字值千金,一言顶万言”之说。

在现出土的青铜器鼎中,壁内铭文铸刻完整、叙事清晰、内容详细而且字数较多的,当属著名的海内三宝,也就是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三个青铜鼎。

为了一窥海内三宝鼎内铭文中的秘密,让我们一起到三大博物馆看一看。

03、大盂鼎

首先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看见大盂鼎时,第一感觉就是大而重,估计4个人都很难把它抬起来。果不其然,它的鼎高就达108.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就有153.3公斤。

在古代,鼎最初是作为炊具及容器使用的。你能想象吗?如此大的一个鼎,如果和了五味儿后的食物,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感和味道呢?想象人们围绕鼎边,每人一勺食物,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盛况。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最大的青铜礼器之一,1849年出土于陕西眉县,内壁铸刻有铭文291个字,透过文字你可以“看”到周康王赏赐和训诫盂的场面。后来盂将这段经历铸在了鼎内,作为传世之宝,代代流传下去。

大盂鼎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它鼎内有291个完整叙事的文字。壁内的铭文,字体端庄美观,对于书法来说,在金文中的成就位居第一。

04、大克鼎

然后我们来看看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初看大克鼎时,感觉上面的纹饰居然不是静止的,你看着它,它上面的变形兽面似乎也在看着你。波动起伏的纹路线条,居然像跳动的韵律,给人活泼顺畅的感觉。

1890年,大克鼎从陕西扶风县出土,曾被几经转手,最后落在了清朝书法家潘祖荫的手里,被潘家视为家传宝物。当时曾有美国人出重金收购,国民一大官员也想借办展览为名,从潘家手里巧取豪夺,但都被潘家断然拒绝。解放后,潘家将此鼎捐献给了国家。

大克鼎是西周一个名叫“克”的人所铸,他是周天子的膳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管理饮食的。他在鼎内铸刻了290个字,记录了周天子的英明和睿智,以及对克的任命和赏赐。他用铸造大鼎来颂扬周天子的美德,并祭祀克祖父的在天之灵。

鼎内的文字精美,字体工整,圆润有力,形体挺拔、舒展,是当时金文书法中的典范。想必克也是一个对书法有研究之人。

大克鼎目前也是首批我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可见其有多么珍贵。

05、毛公鼎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鼎内铸有最多文字的稀世瑰宝——毛公鼎。由于它的文字最多,价值巨大,因而也注定了它坎坷之命运。

1843年,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从最初的村民手中经过若干人之手,几经颠簸,辗转约90多年,最后来到时任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其间,英美之人都曾打过毛公鼎的主意,均未得逞。

抗战时期,毛公鼎被日本人盯上,曾多次派兵搜查,所幸叶家拼死保护,才让毛公鼎逃过一劫。而后又几经波折,毛公鼎来到了捐献人陈永仁手里,最后落户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结束了长达约百年的流浪鼎的命运,而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毛公鼎的铸鼎之人毛公,如果他知道毛公鼎的命运如此坎坷,想必他也一定会唏嘘不已吧!

毛公鼎内约铸有500个文字,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金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内容叙事完整、详细,其之贡献,曾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鼎内文字行笔圆润、修长有劲、仪态万千,布局错落有致,顺其自然。具有非常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鼎内铭文记录了西周晚期,周宣王即位之初,欲重振西周,命叔父毛公忠于本职,统领要务,并告诫毛公需尽心尽责。宣王颁令赏赐毛公,又令毛公族人保护王室等。毛公因此铸鼎,颂扬周宣王的美德和伟大,并世代永传。

仅上述约500字铭文的内容,对周王朝的礼仪、识人用人、人文等方面就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周王朝已经成了历史,那里的人们已不复存在。可是西周的鼎还在,鼎上的文字还在。

人虽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鼎中文字记录下来的人和事儿,永远被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中。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