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道的精神是什么(道的精神境界有哪些)

导语:道的精神和理念

道的精神是什么(道的精神境界有哪些)

道教在我国历史上曾演化出不同的教派,较为典型的有五斗米道、太平道、净明道、正一道和全真道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同教派的经典著作和规范教徒的科仪方术各有侧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或一致的,即都尊奉“道”的精神和理念。 正所谓“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意思是说,修道之士可能属于不同的教派,道行的深浅和对教义的领悟各有异同,但是,追求“道”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追踪溯源,道教教义和教理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信仰是对老庄思想学说中“道”的发挥和神圣化。“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修身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的思想境界。意思是说,以清净虚无的处世态度来保护自己,以卑微柔弱的心态来克制自己,能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致,使生活清静坚守而不变。 北魏道士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他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授其《箓图真经》。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他献道书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制定乐章,建立诵诫新法。寇谦之曾

说太上老君下降,并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传》)。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284—364)自号抱朴子,字稚川,祖籍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他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和《西京杂记》等。葛洪云:“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现,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聘字伯阳,身长九尺。”(《抱朴子内篇·杂应》) 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亦对老庄之“道”做过阐释。“大”“一”等类似名词均是针对“道”而言的。文曰:“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太平经》)这明显是对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思想的阐发。 《老子想尔注》记载,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意思是说,道教中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既存在我们世界之外,又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著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其中所记载的养生理念同样借用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同外界相抵触。所以,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认识论和世界观,说明道教养生哲理和方法同样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北宋著名道士、内丹学家张紫阳(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人,被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熙宁八年(1075)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他曾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

(《悟真篇》)张紫阳的思想借用了《道德经》中所记载的“虚其心,实其腹”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理念内涵,并且在字面上就可以明显看到他对《道德经》话语的引用或者摘抄。 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修持原理是以道家的“道”为旨圭和思想原则。道教不仅借用和汲取了道家的思想内涵,而且进行了一个自我思想的调整与圆融,逐渐衍生出自己一套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滢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