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主观方面如何定义犯罪行为(犯罪主观方面如何认定)
导语:公共基础知识:犯罪主观方面如何定义?
犯罪主观方面最大的考点就是区别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不可抗力等之间的区别,那么经常在考题中出现这一类的问题,让考生判断是哪一种的犯罪类型,如何应对是关键?今天,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就为考生来一波干货,教大家如何判断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一)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模式为明知+必然或可能+希望
2.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模式为明知+可能+放任,放任是指不管不顾顺其自然。
(二)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1.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模式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2.不可抗力
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不能抗拒,是指行为人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无力排除或防止这种结果的发生。
3.意外事件
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不能预见是指行为人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
二、真题演练【例题1】果农胡某为防止苹果被盗,在果园周围私拉电网,导致戴某偷果时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胡某对戴某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直接故意
D. 间接故意
【参考答案】D。
【优公解析】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学术理论上,将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区分二者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把握,直接故意在认识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方面是希望、积极追求结果发生;而间接故意认识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方面是持放任的、无所谓的态度。本案中果农胡某想通过私拉电网防止苹果被盗,从社会理性人的角度,应当认识到他人如果接触电网,轻者受伤,重者是有可能发生死亡结果的,而胡某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仍旧实施了私拉电网的行为,对可能侵犯他人人身权益的结果置于不顾,故构成了间接故意。故本题答案为D。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