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清嘉庆道光到现在多少年了)
导语:清朝嘉庆和道光前期的政治衰败原因,以及漕运和盐政改革
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体制下的权力约束,主要来自从上而下的监控。这种监控的效力,端在于皇帝和高中级官员的率先垂范和明察秋毫。
虽然清朝皇帝常怀少数族统治多数族的顾忌,大多勤政谨慎,但至乾隆后期,皇帝倦于政务,耽于游猎巡幸,又成为趋势性的问题。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乾隆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第四、五、六次南巡期间,两淮盐政与浙江巡抚高恒、王亶望、福崧等人巧为搜括,极力逢迎,大肆铺张,贪污中饱,浪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败坏了吏治。
虽然事后贪官都受到严厉制裁,但乾隆帝并未及时自省,以致雷同案件一出再出。乾隆帝晚年信用权臣和珅。和珅才思敏捷、善于逢迎,为乾隆帝倚做左右臂,宠眷日隆。乾隆帝好贡品,地方大吏竭力尽巧逢迎,和珅利用审查贡品之便,恣意截留。
嘉庆四年(1799)正月,已经做了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撒手人寰,嘉庆帝随即逮捕和珅,坐罪20款,赐自尽,籍没家产,除珍宝无法估价及未查出者外,现金、房产、当铺、田产价值就在400万两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贪污、窃取所得,创清代以来贪官之最。
抄没和珅家产所得,大部进了皇帝的私库,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讥。
既杀和珅,嘉庆帝实行了一番整顿。禁止臣下进贡和宫内演戏,停止南巡和修建行宫,倡节俭,下诏求言,严格规章,整饬吏治。但嘉庆帝生长深宫,不晓民情,于重大国计,既乏深切认识,又无魄力、手段,国家行政,并无根本改观。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发生天理教义军攻入皇宫的禁门之变,事后嘉庆帝下罪已诏,曰:“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敞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帝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嫡长子旻宁继位,是为道光帝。新帝乃求治之君,以身作则,倡节俭,黜奢靡,信用两江总督陶澍等人,对漕运、河工、盐法做了局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无奈吏治积弊已深,又无整顿良方,清朝的衰败,已成难以挽回的态势。
清代前期财政收入的大项为地丁银,其次为盐税、关税收入。其中地丁银为定额税收,火耗系据各地地丁银的总额按比率确定,故地丁银与火耗的总量不能随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而盐税、关税虽然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而增加,但增量仍然有限,无法跟上与康雍乾盛世相伴的长期通货膨胀。
因此,到乾隆后期,朝廷与各地政府实质财政收入的总量不仅停滞不前,而且呈减少趋势。嘉道时期,每遇财政拮据,多依赖捐纳筹资。如川陕楚白莲教之役,至嘉庆六年(1801),收捐达3000万两。而道光一朝,总计捐监31万余人,捐银达3300余万两。
捐纳人员大增,令原本人满为患的仕途更加拥挤不堪,各省于是以“署职。
但海运也有风涛、飘没、窃盗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大小,一时仍无法估价,而且裁撤漕运也会牵涉许多既有利益,所以,道光七年(1827)运河畅通后,清朝又恢复了漕运。
嘉庆十六年(1811),在地丁银、盐课、关税三项收入中,盐课约占14%强,但由于盐业专卖制度本身的弊端及吏治腐败,官盐价格日昂,私盐日猖,至道光十年(1830),淮南累计亏盐税银5700万两,淮北亏盐税银600万两。两淮盐政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
经过数年筹备,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先于准北的31个销盐州县废除纲商专卖制,试行票盐制。次年推广到其余的10州县。
票盐制的内容大致包括:撤销总商,招民贩盐,颁给护照,凭照纳税请票,凭票领盐贩卖;降低食盐批发价;简化手续,以便民间贩运;按票盐行销数量定缉私员役之赏罚。经此整顿,政府的盐税大为增加。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