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如何判断明清甜白釉的区别(明清甜白釉瓷器)

导语:如何判断明、清甜白釉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尤其是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永乐甜白釉的纹饰一般刻于内壁和盏心,宣德白釉碗、盏则刻于外壁和底面,另外纹饰趋向繁多。

​永乐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之分,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露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器底不透光,永乐甜白釉瓷品多数无款,一说永乐的甜白釉薄胎的多有款,有款的多为“永乐年制”四字划、印篆书款,永乐器物四壁薄而透亮,但器底却不透,不仅是因胎厚,而且是由于烧制技术的特别,永乐甜白釉明代即有仿制,但胎体厚重,釉面闪黄或闪灰。

​宣德仿品的釉层中含大量气泡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传世成化官窑甜白釉器多是薄胎,盘、碗、杯常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特有。

成化的甜白釉器可从足底露胎处见其制作、胎质的精细程度,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

​弘治甜白釉器较永乐、宣德时略薄,器底均呈青色,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嘉靖时的胎釉与永乐极为相似,有一种暗花双凤碗为厚胎,圈足高深,器足修足不平,特别是釉面偶有黄褐色,或酱黄色、斑点、而永乐时白釉器的釉面则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整。

​传世品中有正德、弘治白釉露胎刻龙纹碗、盘各一种。民国时有在龙纹上后挂彩的,须仔细辨认。嘉靖甜白釉 器仍保持着胎洁釉润的传统。但釉内气泡小而密集,总体特征极像永乐甜白釉器,须仔细推敲。

万历时甜白釉器渐少,尤其是官窑完整传世者甚少,其釉色有洁白和白中闪灰青两种。 清代康、雍、乾的甜白釉其釉色白而不润,一般多闪青色。民窑器多仿宣德、成化、弘治款,有青花书写,也有暗刻楷书款,以青花为多。清代仿品仰光透视胎釉呈青灰色,现代仿品暗花、暗款过于清晰。

​清康熙时甜白釉器主要是仿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的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宣德款识的,薄胎者仿得最多、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迎光透视闪青白色。这是区分明、清甜白釉的重要依据。雍正以后甜白釉仍在生产。 总体特征与康熙一样或是仿明或是烧制极具本朝特征的各种造型。雍正甜白釉白而微青,比较莹润,胎质较粗,装饰暗刻为多,题材有花草、山水等。雍正仿永乐甜白釉的同类器,则四壁透光而器底也是透光的,这是永乐和雍正甜白釉的区别所在。

​乾隆的甜白含粉较重且较白,釉质不及康、雍细腻,暗刻的多较繁复,如缠枝花草等。 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断定时代。从明弘治开始,白釉在器底均呈青色,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近代仿甜白的釉较稀薄,刻花线条粗糙,图案过于简单,有的虽仿制成薄胎的,但多不平整。因此鉴定时须把握各朝的胎釉工艺特征。​​​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