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沁是什么意思(水银沁的特征)
导语:聊聊“水银沁”
关于水银沁,清人刘大同所著《古玉辨》:“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此非地中水银所沁,乃古代殓尸之大坑水银沁入,方有漆色。”
其后又详细阐述水银沁的形成与分类:“水银沁,有地中之水银,有殉葬之水银。殉葬水银,有大坑小坑之别。大坑水银,皆帝王列侯所用,其沁入之深厚与小坑不同。有一器而全体皆黑者,有一器而半身皆黑者。三代之物为最多,秦汉次之,两晋以后,即不多见矣。水银沁大则成片,小则成块,细则成线,皆因玉质坚与不坚而分,但色黯而有亮光也,则一也。若地中水银所沁,有线黄色牛毛纹者,有露白冰片纹者,有在玉中而自行流动者,其色泽亮光,虽露有淡黑色,究与葬殉水银,迥不相同。常见古玉,黑白分明,一半大坑水银所沁,一半地中水银所沁。地中水银,轻如流水,故所沁者形似鱼脑冻,人见之以为玉质之脑,非也。大坑水银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况玉脑色与玉质无异。地中水银沁,则变为黄白,或微黑微青,皆因地气使然也,此不可不辨者也。幕友韩翕如,赠余黄玉束发,形同宝石,含有水波淡白色,此即地中水银沁之一证也。人每以地中水银所沁,与殉葬水银所沁,混而为一,则更谬矣。”
由此可见清代赏玉藏玉之人颇爱沁色,甚至说沁有13彩乃至更多,把沁色说得洋洋洒洒,无可复加。
清人把沁色视为衡量古玉的首要美学标准,而将玉德置诸脑后。这就偏离了孔子“首德次符”的审玉原则。在这里我由衷的希望现在爱玉藏玉之人不要效仿,走清人爱玉的歪路。
其实沁色的形成是由埋于地下受化学元素和水土侵蚀而生成的二次色,沁色的真伪可以成为古玉鉴别的重要参考条件,但绝对不可作为断代的决定性条件。
故宫藏商代玉兽
放大观察可以看到沁色的过渡分层自然明显,阴刻线底部与器物表面无明显色差,也未见有大量颜色堆积的现象。
故宫藏西周白玉琮
白玉已被侵蚀成淡淡的糖色,沁色深重的部分可以清晰看到层次及过渡色。
故宫藏战国浦纹壁
仔细观察沁色的分层,过渡,牛毛纹,甚至细微的钙化都可以清晰看到。
故宫藏汉代玉握
裂隙表面没有颜色堆积现象,裂隙深处沁色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通过观察故宫馆藏三代及汉代的水银沁古玉细节特征,诸位可以将手中的水银沁古玉与之进行类比分析,找到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如果沁色细节特征皆为相同,那么我就要恭喜你了。
最后强调一下,“水银沁”的形成跟水银没有什么关系,就如同老婆饼里没有饼一样。因为水银不溶于水,而老婆也包不进饼里,就算包进去了也不能上锅蒸。切记!切记!切记!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