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浅析宋朝审计制度的演进之路论文(浅析宋朝审计制度的演进之路论述题)

导语:浅析宋朝审计制度的演进之路

浅析宋朝审计制度的演进之路论文(浅析宋朝审计制度的演进之路论述题)

纸香墨浓的盛唐,百花齐放的宋世,说到宋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繁华的经济景象。的确,宋朝是空前绝后的繁荣盛朝,在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发展之下,才营生出了审计制度。

一、 宋代审计的内涵

市计制度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夏商,而以经济监督为基本内涵的“审计" 一词却为宋人发明使用,如审计司、审计院等的出现,这是一种历史积累的结果。

从史载和理论上讲,审计是可以上溯至夏商的,《史记》卷二《夏本纪》《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 有夏禹会计或会稽诸侯的记载。因而审计早在夏商时已出现,西周也就不是“我国审计有史记载的最早时期"。

当然,夏商的会计是上古考功或考课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虽有审核诸侯经济政绩的成分,也有审业计的初始含义,并对周、秦、汉的影响很大,但与后代的审计含义有很大的差异。

秦汉时,汉朝有《上计律》,上计中的审计含义较前代的会计要突出一些,御史、刺史的“举劾”、“刺举”也望需要通过一些审计的手段来实现,但与审计仍有着差距。不能等同,更不能混为一谈。

这时经济管理和监督中的“计较”,即审核钱物,倒与审计相似。这在《睡虎地泰甚竹简》中就有“计较相胶”,“计脱实及出实多于程律,及不当出而出之”“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等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上计、考课、监察等与前代基本相同审计概念的进步不大,但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此时司法机构内出现了一个主管法制及监督的比部,隋唐以后演变为重要的中央审计机构。

隋唐时审计获得了迅速发展,比如勾检官的“勾”、“检稽”、“句”、“句驳”、“句会”、“勾覆”等词频繁出现,其义也与审计接近,隋唐是我国古代市计走向成熟的时期。

宋代继承了历代特别是唐朝的审计相关术语及含义。勾、考、比之类词语的审计专指性更为明确,并且发明和使用了“审计”一词。但就史料记载和审计实况而言,“审计”二字主要用于机构的命名,直接用于审计实践的则很少,当然那些与审计比较接近的,甚至吻合的词语,还是很多的。

一是以“审”字为主或带 “审”字的词语,如审、审校、审磨、审复等。市之本意实为镇密,如《尚书》中有“博学之,审同之...”后发展为观察、研究之意。而表示审计之审则似在宋代,如马、步军专勾司(审计司)"审校"粮料院给受之数;宋代单独使用“审”字的也有如”诸转远使审讫计帐”,但常与磨、复等连用为审磨、审复,如通判厅“审复”无额上供钱物账,"诸州市磨税租薄",这类带“审”字的词语应该是历史上与审计的现代内涵最为接近乃至吻合的。

二是以磨字为主的词语,如磨勘、磨审、驱膳、根磨等,如:“诸官监场务及县镇察应赴州送纳钱物……岁终缴赴州磨勘,北宋前期就有著名的磨勘(审计)机构,如磨勘司、都磨勘司等。当然,磨勘在宋代还指考课。

三是磨勘之"勘”本为校定之义,也由此行生出通勘、勘会、勘勾、勘当等,如勾院通勘“诸州军封椿禁军缺额"。同时与磨、审密切相关的是,以点、检为主的点检、点磨、检察之类的称呼,如金部点磨财政、三司差官点检“场务”、六察案“点检诸司库务场盐”等,就其内容和实质而言,这些皆属审计行为。

四是以勾(钩)、考为主的勾、勾磨勾稽、钩复、勾考、考、考核等、其中勾、考用于审计,历史悠久,使用频繁。宋时继续使用并进一步发展,熙丰时帐司”勾磨出失陷钱止百万绍”,金部“勾考平准”。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称呼中,审计一词固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但宋人使用最多的不是审计二字,而是审计的近称、异称。

宋代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责就有各种表述形式,如三部勾院的“勾稽”,都磨勘司的“覆勾”,诸军请司专勾司的“审校”帐司的“审复”,会计司的“考校”,比部的“钩考",户部的“驱磨”、“比校”“勾考”等,这些表述虽形式身不同,但内容和实质基本一致。宋代使用审计及其相关词语,既有对历史的继承,又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审计的理解和把握上。

审计是私有制的产物,也就是说它是在私有制、阶级、政权之后才出现的。在阶级社会,一定的阶级、政权占有和控制着社会绝大部分的财畜,他们不可能亲自去具体管理,只好委托他人经营和管理,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背权的分离,因而出现了委托与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

在这种两权、两责分离的情况下,必然要加强对受托者的经营状况、经济责任的监督,这主要是通过审计的方式进行的。夏商以后,几乎可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虽拥有天下,但不得不依靠各级机构和各种官吏来实施有效统治。

审计在此时即已产生,存在于经济监督活动之中.机构也寄居于相关的经济职能部门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社会、内部三种基本审计形式中的前者。这种寄居性对后世影响甚大,至朱代仍可找到相应的踪迹。

宋太宗就说:“周设司会之职,以一岁为准;汉制上计之法,以三年为期。所以详知国用之盈虚,大行群吏之诛赏斯乃旧典,其可废乎?三司自今每岁具见管金银、钱帛、率储等簿以闻。宋代在继承传统会计的同时。

也继承了审计的内容,机构也隶属于相关的部门,只是在各个具体的时期有所不同。”即使如此、宋代的各种审计仍然是国家委托审计机构对各种机构或责任人,受托者进行专门的监督,考核、鉴证、评价其效率、责任、效益等。

这从朱代对审计机构的责能规定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审计“天下所申帐籍”、“诸司诸军给受”以及税赋、上供等,都属于国家审计的性质,是国家对经济监督的一种专门的形式。

在我看来宋代的审计继承了历史上的上计(会计)、考课、监察等中的审计内容,与之关系密切,是一种历史综合发展的结果,主要的审计对象仍是财政、财务、财物,其基本的性质还是古代的政府审计,同时也是会计、考课、监察的手段。

二、宋代审计监察制度的发展阶段

宋朝的审计监察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宋初至熙丰新法(熙宁变法与元丰改制的合称)开始前,持续时间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068年。

自从宋朝建立以来,其职官制度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各机构职能重复,无专职又有许多无事可做的冗闲机构和官员;二是“官职不符”,官位与职能之间或悖离或混乱。

因此,这一时期宋代审计监察制度随着几位君主推行的围绕中央集权的革新尝试一起变化改革.其基本内容是建立健全财计系统内部的审计机构;基本特点是财审合一,三司使下的都磨勘司与三部勾院主管审计相关事宜。

第二阶段的 划分,是从熙丰新法的实施至北宋末年,持续时间从公元1069年到公元1127年。

这一阶段由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的相继实施开始,以其失败为转折最后随着北朱灭亡而结束在此阶段,宋朝自开国以来的冗冗员冗兵冗费)导致北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始显现宋神宗维位后,希望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遥起用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变法与草新,变法的实施过程救为折一由于其部分改制尚不合时宜,其执行过程中存在些许由于主规皮客观单因导致的运作失败,给百姓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此外,由于变法威胁到了当朝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更为其实施增加了阻碍。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随着宋神宗去世,熙丰新法告终,随着新法的失败,直到北宋末年,其审计监察体制都呈现种新旧交替的螺旋式变化。此阶段的特点为:恢复了唐代三省六部官制,实行财审分离,比部基本掌管大小审计事务,同时在国库系统设置了内审机构(审计司)。

第三阶段的划分,便是南宋时期。南宋建立后,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比部的审计职权也同时受到了削弱,主要负责审计事宜的机构变为了原本负责内部审计的审计院和磨勘司。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南宋建炎元年将专勾司改名为审计院,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中央财政收支审计机构,这差不多就是宋朝审计制度的演进之路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