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病原物是咋侵入作物致病的原来和这些有关系(病原物侵入植物有哪些途径)

导语:病原物是咋侵入作物致病的,原来和这些有关,早做预防提高产量

文/乡土生活园艺

在种植中,农作物发生病害,是我们最常见和难以避免的情况。病原物对作物有寄生和致病性,而作物对病原物有抗病和耐病性。我们平时看到的“正常”作物也好,染病后的作物也罢,都是病原物和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抗衡的一种表现。病原物“强”则见染病的植株,主栽作物“强”,则可见“正常”的植株或潜伏侵染的植株(即病原物潜伏在寄主体内,而不表现出病症的现象)。

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主作物表现出病症的过程,为作物发病的过程。在作物发病过程中,是需要很多条件在相互作用下才可完成的,条件不适,可能会延迟侵染,或停止侵染,这对指导我们田间用药,防治病害有一定的意义。那么,病原物是怎么侵染作物发病的呢?它又是怎么“选择”寄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病原物接触期

顾名思义,病原物接触期即是侵入作物之前,病原物的致病体通过各种方式到达寄主感病点,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如真菌的孢子,霉状物,粉状物等。在接触期间,病原物的致病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识别可寄生的寄主作物,一旦适合才“决定”继续侵染,使“自身”生存下去。

病原物与寄主作物的接触期间,还没有实质性的侵入发病,所以,在这一时期是防止病害,继续侵染农作物发病的重要时期,最好是抓住这一时期,及时防治。

病原物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作物,到与寄主作物建立寄生关系的这一时期(此时作物并没有病症),为病原物的潜入期。

从这一时期开始,病原物已侵入寄主作物体内,并开始寄生、致病。它侵入寄主的方式主要是寄主作物体上的伤口。伤口可分为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和机械性伤口,虫伤口,冻伤口等,都是可为病原物“提供”侵染通到的。

而大多数真菌病原物,可直接侵入寄主作物体内寄生、致病。就是说:它可在寄主作物体外,直接穿透寄主作物表层侵入。

病原物从接触期到侵入期,受两种因素的影响,这是决定病原物是否“成功”侵入的一个关键条件。

1,温度。田间温度一般影响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速度,在适合某种病原物的温度下,其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速度,都是非常高的。温度,是病原物侵入寄主作物的一个基本要求。

2,湿度。湿度是限制病原物侵入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大多数孢子的萌发和细菌的繁殖,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关于水的重要性,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寄主作物表面保持适当的湿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条件。

病原物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作物,到寄主作物显现出病症的时期,为病原物的潜育期。病原物在潜育期内,其在寄主体内不断吸收养分、水分,并扩散蔓延,最终导致寄主作物出现病症。另外,在这一时期寄主作物的抗病性也是很重要的,抗性强的品种可以免疫病害、抗病和耐病。

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主要因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病原物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潜育期也最短。如:有的寄主作物,在侵入病原物后,温度合适时几天就可显出病症。若在这一时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原物的侵染,显病。

寄主发病期

从寄主作物出现病症,到病害进一步发展、加重的时期,为作物的发病期。这一时期,病原物所致的病害点病征逐渐明显。如真菌的粉状物、霉状物、丝状物等,这是真菌产出的大量无性繁殖体;发病后期,则产生有性繁殖体,用于越冬或越夏,这些繁殖体可成为下茬作物的初染源。

防治农作物发病,从了解病原物侵染过程,和一些影响侵入寄主的因素开始,这些知识对我们防治作物病害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们强调在播种时,对田间进行清理工作,其目的就是破坏一些病原物的环境,防止侵染寄主的管理方法。因为有时候,看似一种“正常”的作物,它也有可能是潜伏侵染,有一定的传病性。

好,更多无公害种植技术,请关注我们的【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讲解】专栏,我们会在里面随时更新最实用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谢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