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莆田人来历(莆田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导语:莆田人怎么来的?最早的古迹在这里!快去打卡吧!

越王台遗址位于涵江区白沙镇马洋古院山。《游洋志·山志》记载:“越王山在兴化县南广业里,又名越王台。

越王台,在今涵江区白沙镇宝阳村古院山,一座不到400米海拔的山峰,前可窥白沙、新县全境,后可看庄边炊烟袅袅,有庄边溪、巩溪汇流成秋芦溪环绕跟前。山势壁立而陡峭,再有十多层环山土城墙相互依存,有史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势。再说白沙在群山环绕下,正是屯田练兵的好地方,同时也开辟诸多出山的小径,为世人津津乐道。

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分封天下,莆地属闽越国版图。到汉武帝时,闽越国屡次与汉皇分庭抗礼,致使国主被灭,另立余善为东越王。

余善自命不凡,野心勃勃,《史记·东越列传》载:“余善刻‘武帝’玺自立,诈其民,为妄言。”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派遣朱买臣率兵,大张挞伐东越国。东越国损兵折将,一直退守到广业里古院山(今莆田市白沙镇与庄边镇的交界处)。此地群山起伏,林木榛榛,泉流汩汩,如嶂似屏,是兵家退守图进理想之地。明周华《兴化县志》载,东越王余善叛汉,占广业里古院山,筑台据守,世称“越王台”。越王台,成为莆田最早的古迹,现已被岁月的风雨剥蚀成段段残垣,掩藏在萋萋荒草和漫漫尘埃里。此台以东峰顶有三道瀑布,沿着葫芦状的石槽泻下;以西岩上有上下串通、左右毗连的八大石洞,每洞可纳数十人。

越王台旁有三燧峰,明弘治《八闽通志·地理》载:“旧志云,环山之巅筑台十余层,为余善退兵南行的遗址。附近三燧峰,东越王举烽火处。”是福建省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烽火墩台。山下有一片平川,土地肥沃,绿草如茵,传为东越兵牧马之处,故其他名“马洋”(今白沙镇宝阳村)。今白沙镇田厝村还有一处溪流,名曰“将军潭”,据说东越“吞汉将军”驺力宁死不屈,跃入水潭而殉节此溪,因而得名。

话说余善一行亡命途中,口渴腹饥,忽听水声如雷,声震山谷,连忙越过山坡,只见峭壁上水瀑悬空泻入深潭,势如银河倒悬,其源来自三紫山(在今华亭镇)。余善一行蹲下捧水猛喝,清澈甘甜,顿觉神清气爽,及至立身,发现四周已被汉兵围住,亲信乃将金钟扔于深潭。朱买臣将余善斩首,首级悬挂在越王山南麓(今白沙镇长兴村)树上示众,此地名为“隔暝(晚)头”。

后人将东越兵沉钟之潭,称为“钟潭”。潭满水溢,分支而泻,三注三泻,各展奇姿,有的像飞瀑,望如白蛟翻银扰雪,有的似龙腾虎跃,声如雷,势若山崩,有的似银龙玉蟒翻身昂首腾长空。由于水力冲击,形成三潭,好像三个酒盅,人称“如盅”“如樽”“如敦”,也称“三酒盅”。上中下三潭,流水交响,其声如天然冰弦弹奏,似金钟鸣、鼎响,即为“噌响”,与其“钟潭”构成“钟潭噌响”,乃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越王台海拔只有332米,但山势雄伟,东临马洋溪犹如斧劈刀削。城堡三面均用条石砌墙,只有西面山势平缓处开一城门,直通九经山,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据史载,南宋史学家郑樵之父国器墓即在越王台寨里,可惜已无处寻觅。但九经山玉皇殿依然矗立,上厅供奉玉皇,下厅供奉如来和观音。

石槽边字迹已看不清了!当年的功用让人有很大的想象力。

1993年,马洋村群众在殿前马槽垅开荒,发现一特大石槽,系用整块花岗岩巨石凿成,长1.6米,高64公分,宽64公分,厚12公分,底部及左边均有放水孔,四周多处有篆刻“越国”字样,应是当年驺余善在此称帝实物见证。如今,越王台及九经山玉皇殿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综合自郑靖岳)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