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道德经余食赘行的感受(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24章: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余食赘行的感受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余食赘行的感受(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接着做功课。第二十四章的重点在于“余食赘形”,即要去掉多余的东西,那为什么会有多余的呢?因为我执。我们来看原文:

这一章的前面六句实际在之前的章节已经出现过类似的说法。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什么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也就是说踮起脚的人站不稳、站不长久,大跨步疾走的人走不长远。这样理解当然是可以的,这就好像上一章中所说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极端的行为是不能持续的。

但是你也可以理解为“企”对于“立”来讲是多余的动作,“跨”对于“行”来讲也是多余的动作。同样的道理,“自见”对于“自明”也是多余的,“自是”对于“自彰”也是多余,“自伐”对于“有功”也是多余的,“自矜”对于“自长”也是多余的。

那我现在请问:“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多余的东西从何而来?它们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然后钻进我么们的心里面的吗?他们从心所生。人们执着于自我,才有了以上种种妄作,受无始以来习气熏习,本能地体现自我、表达自我。而这种对自我体现和表达的追求同时使我们迷失本我。

妄作来源是妄识,妄识如云雾障日,使人不得见光明真相。而真相是:要立就如实去立,而不必于妄心中又设一企,如同在头上又妄想安装一个头,如同在眼睛中又生出来息肉,息肉并不能增长视力,反而影响健康。同样的,要行者就如实去行,不必于妄心中又增一跨;行明事者自明,不必于妄心中又增设一自见之行;行是事者自是,不必于妄心中又增设一自是之行;行功事者自有功,不必于妄心中又增设一自伐之行;行长事者自长,不必于妄心中又增设一自矜之行;

每一个当下,都专注于你正在行为的事,不增加任何心识上的加工。忘记能做的我和所做的事,离能离所,了无分别。不区分我与事,因为两者为一,本无分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我言说手上握着一枚硬币,请问如何体现硬币的存在呢?只有我打开手掌,你看到硬币的那一个当下,硬币的存在得到了体现,而你的观照到硬币的“心”也一时明显起来,“我”在当下也得到了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并没有可以脱离你眼而自然体现的硬币,也并没有脱离硬币而自然明显的你心,在你观照硬币的时候只发生了一件事:即“你观照硬币”本身。而并非是“你、观察了、硬币。”什么意思呢?譬如一根面条,本来没有首段和尾端的分别,本来一体,只是我们的“识心”于中妄作分别,而有首尾。并没有一个脱离事务的我,也并没有脱离我的事务。相互对待,互相成就。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行为做事,并不要将“我”从“我和事”中独立出来,而去通过事成全我、推举我、体现我。比如在工作中,对了就去做,不对的事就去改正,不卑不亢,对了不沾沾自喜,错了不自怨自艾,反而成就自我,赢得尊重。只专注在“我做事”上,其余心念及情绪都是妄心所现的执着妄想,并不能帮助你“控制事物”,而只能坑坏你自己,反过来被事物所控制。

回到原文,最后老子揭露主旨,提到“余食赘行”,画龙点睛。万物都天然遵守吃差不多饱,都天然偏好远行不重负。自然的道理就是只专注于事情本身,而去掉冗杂的枝节。所以有道的人也应该去掉多余的心识妄想,专注于事务本身,去感悟那真相。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24章: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