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耐力运动的基础是(基础耐力训练能改善运动者的心肺功能)

导语:基础运动能力“耐力”

一:什么是耐力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耐力素质的分类及命名十分繁杂,可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划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耐力等。按照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可划分为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还可按照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划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又有一般性耐力和专项耐力。今天我们着重从能量供应的角度来讨论我们的耐力素质。

二:有氧耐力1: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作有氧能力。肌肉要持久的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能量供应。因此充分的氧供应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关键因素,如图所示。

2: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证明,有训练的耐力项目运动员最大摄影量大,并且最大摄氧量百分利用率也高。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血红蛋白的含量及载氧能力,心脏机能,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遗传年龄,性别和训练等因素。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

优秀耐力专项运动员在系统训练的影响下,心脏形态与机能都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内腔扩张,心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表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以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

3: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以及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肌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以及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的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的转换。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5: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

此部分的细节内容在往期中有讲过,此处只作重点强调。

①训练方法: 发展有氧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以及高原训练法等。

②训练要素: 首先是训练强度不宜过高和过低,适宜的强度才能使有氧能力显著提高。 其次是运动持续时间,一般认为耐力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限度时间为5分钟,具体持续时间取决于运动强度。

三:无氧耐力1: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的无氧酵解)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 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2: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以及无氧酵解酶活性。柯斯蒂尔等发现,不同运动类型的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氧酶的酶活性会因项目不同而异。

3:缓冲乳酸的能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造成影响,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经常进行无氧训练,可提高血液中缓冲体系的生理活性,以适应更剧烈的PH变化。

4: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

即使有缓冲体系的参与,但是乳酸的堆积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经常进行无氧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提高。

5: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①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在此过程中要考虑练习强度,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要以运动中能够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为依据,因此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供能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无氧耐力。

②缺氧训练 缺氧训练是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训练,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缺氧训练不仅可以在高原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且可以在平原中利用低氧口咀,低氧面罩,低氧屋等等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运动生理学》Thank you for watching and see you again。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