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怎么解释(鸳鸯这两个字怎么读)
导语:说文解字:“鸳鸯”何来?
《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乐府中的知名长篇叙事诗,为人们所熟知。诗中叙述的焦刘爱情悲剧感人至深,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诗歌结尾两人双双殉情后,有这样的描述: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夫妇魂化鸳鸯,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非《孔雀东南飞》所独有,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韩凭夫妻死后化为鸳鸯的情节。不过,细细玩味上面提到的《孔雀东南飞》中的那几句诗,疑窦顿生,鸳鸯不是生活在水中吗?为何会在树上相对而鸣,是诗歌表述有误吗?
按常识,大家应该都知道鸳鸯是水禽,雌雄相伴终生不离,常用来比喻夫妻。所谓“鸳鸯戏水”比喻夫妻和乐,此种图案是婚庆用品的常见装饰主题。不过,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鸳鸯,却发现我们对鸳鸯的认识,实在存在着不小的误区。
误区之一:鸳鸯是水禽,就在水里活动。事实上,鸳鸯一天到晚并都呆在水里,它活动的范围很广,除了溪流、池塘等水域外,林地、草地、农田也是它出没的地方。鸳鸯并不只吃鱼虾,它是杂食性动物,既吃动物,诸如:蚂蚁、蝗虫、甲虫、蜗牛;也吃植物,包括:果子、谷物、树叶、嫩草、草籽等。尤其是在繁殖期间,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鸳鸯常在临近溪流的老树上的天然洞穴里筑巢,树洞可距地面10—18米高,夜晚就住在树洞里。所以,《孔雀东南飞》里写鸳鸯夜间在树上鸣叫是可信的。
误区之二:鸳鸯是忠贞的象征,终生相伴不分离。西晋崔豹的《古今注》中便说:(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鸳鸯鸟雄的叫鸳,色彩艳丽,全身超过7种色彩,翅膀末端有栗黄色的羽帆。雌鸯色彩平淡,很好区别。鸳鸯的夫妻关系只是维持在繁殖期,非繁殖期——尤其是迁徙到南方过冬时,是各自分开的。因为孵卵育雏的任务全由雌鸯承担,在这个过程中,雄鸳可以先后与2-3只雌鸯交配,这有利于增加繁殖机会和遗传的多样性。在第二年雄鸳会再找配偶,另觅新欢,雌鸯就不一定是原来那只了。把鸳鸯说成是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文化符号,恐怕是人们常常见到鸳鸯雌雄相伴产生的联想,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误区之三:鸳鸯只指夫妻。其实,鸳鸯在古代除了指夫妻外,也指兄弟。西汉武帝时杖节牧羊的苏武,在出使匈奴告别兄弟的诗中有: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理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就用“鸳鸯”比喻兄弟。又如陈思王曹植《释思赋》中有: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也把“鸳鸯”比喻兄弟。
最早将鸳鸯比喻为夫妻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他在《长安古意》诗中写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用“鸳鸯”作喻赞美爱情力量的伟大,此语一出,后代文人竞相仿效,鸳鸯就成了夫妻的同义词了,这样鸳鸯的兄弟之意反而鲜为人知了。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