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诈降的意思(三国诈降的是谁)
导语:三国演义中的诈降与真降
在一部充满了战争与谋略的三国演义中,“投降”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其实仔细看来,投降的意义并不一样的,投降有真有诈,具体情况也各自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一下三国演义中的投降事例,由于投降例子过多,难以穷尽,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关于演义中的诈降。三国演义中的诈降虽然次数较多,但是也分为如下档次:第一档次,低级诈降,漏洞明显。
例如:郑文诈降诸葛亮。
郑文是魏国偏将,受司马懿密计向诸葛亮诈降,诈称司马懿不重用他,诸葛亮识破其诈降,反利用郑文写信引秦朗来劫营。后来诸葛亮得胜回寨,下令把郑文处斩了。
例如:王瓘诈降姜维。
姜维出师北伐,王瓘向邓艾献诈降计,欺骗姜维,谎称自己是被司马昭杀害的尚书王经之侄,降蜀为叔报仇。弃魏投蜀的大将夏侯霸告诉姜维,王瓘非王经之侄,姜维也知有诈,并将计就计,使邓艾遭到伏击,王瓘也兵败投江。
例如:带来洞主擒下孟获。
仿效董荼那及杨锋,意欲行刺,然而董杨皆受孔明活命之恩,且并非孟获嫡系,甚至本无反心,内心厌战,然而带来洞主为孟获妻弟,无冤无仇无故,势必有诈。
例如:蔡中蔡和投降周瑜。
蔡氏为荆州大族,二人受计诈降东吴,原因是因为曹操杀了蔡瑁,所以投奔东吴欲报仇。可是既然来降,居然毫无家眷,立马被周瑜识破。当然对于曹操来说,蔡中蔡和也是炮灰,即使识破被杀也不可惜。第二档次,中级诈降,瞒过一部分人。
例如:姜维诈降曹真。
姜维写诈降书给曹真,说自己原是魏将,被诸葛亮用奸计才不得以投降,自己身在蜀营心在魏,让曹真假装撤退,自己在后面夹攻蜀军,必能活捉诸葛亮。虽然曹真和费耀上当,但是因为费耀的替死,使得曹真躲过一劫,未能成就大功,假使对手司马懿,则未必成功。
例如:高干据守壶关口,曹操派吕旷吕翔诈降高干。高干中计,逃往匈奴,求助匈奴左贤王无果,投奔刘表,在路上被都尉王琰所杀。
例如:周鲂哄骗曹休,又哭又闹,拔剑自刎,甚至以发代首。但终不能骗过贾逵。
第三档次,高级诈降,利用心理战术。
例如:姜维诈降钟会,首先是姜维已亡国,刘禅投降,走投无路,有了真降的前提。其次,姜维抓住了邓艾与钟会的矛盾,邓艾自大且实力较弱,钟会妒忌,且实力较强,挑唆二人争斗。第三:姜维察觉了钟会的不臣之心,从中牟利。虽然未成大功,但杀邓艾,钟会,为诈降之上者
例如:黄盖阚泽之诈降,阚泽之诈降计,轻易被曹操识破,即将被杀,但阚泽心理素质超强,不惊不慌,不卑不亢,抓住曹操多疑的特点,反而反唇相讥,终使曹操由对至错,赤壁大捷,阚泽功不可没。
例如:陈宫致使濮阳田氏富户诈降,诓骗曹操,曹操不防田氏,致使曹操差点丧命,因曹操多谋,此处属于高级诈降
三国演义中的特殊投降。
1:关羽之于曹操,关羽虽归曹营,然终不贪富贵,恪守降汉不降曹,最终离曹归刘
2:徐庶之于曹操,虽然因其母之事,不得已弃刘归曹,然终生不为曹操真心献一筞此2降,属于真降与假降之间,如何判断,见仁见智
怎样判定投降的真与诈,站在事后孔明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真的要比古人在战场的分析困难的多,就三国演义而言,判断诈降并没有单一而明确的方法,只得试图归纳:例如:对于归降之词以及表现有明显问题者,如郑文,王瓘,当机立断为诈降例如:面对张郃高览,真降假降不定,在不主动出击,无损失的基础上,接受投降,并且进行感化,即使为假后必成真
例如:周瑜认定蔡中蔡和投降未带家眷,然而如果二人离开曹营仓促,则亦有不带家眷之可能,此理由不完全充分,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最终二人露出破绽例如:在需要率兵出击才能谋取利益的情况下,如费耀判断姜维诈降,贾逵判定周鲂诈降,当本方有人怀疑,然无必然把握,在此情况下,应小心出击,不可盲目贪功,最起码主将不能轻易出动。
例如:钟会未必不知姜维投降有诈,二者或许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曹操未必不知黄盖有诈,概因曹操已经判定,江南此时无东南风,东吴不可用火攻,此种情况,非人力所能解决。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