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对后世禅宗的影响(信心铭禅解)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刘立夫|《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信心铭对后世禅宗的影响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
一、作者有可能是集体创作
《信心銘》,相传为陈隋之际的僧璨禅师所作。僧璨是禅宗的第三祖,上接慧可,下启道信,是禅门的法统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但在佛教禅宗历史上,僧璨又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高僧,有关他生平的记载非常简略。《信心铭》的篇名和全文,直到北宋中期杨亿所编的《景德传灯录》才第一次录入,在此以前,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初赞宁的《宋高僧传》中都没有提到。史书上曾说,禅宗早期的几位祖师,大多默传印心,不出文记。在禅宗还没有成气候,或者说还没有成为一个“宗派”以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所谓传心、不出文记,强调的是禅宗特有的“心地法门”,而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不要文字。正如老子写了“道可道,非常道”,还得完成五千字的《道德经》一样,文字仍然是传道、传心的工具。禅宗是“直指人心”的,它的所有的教义都从这里展开。这就不难理解,尽管禅宗不立文字,四祖道信还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问世,五祖弘忍留下了《修心要论》,弘忍之下,神秀则著有《观心论》、《大乘无生方便门》,慧能的《坛经》就更不用说了。这些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都是“以心为宗”,安心、修心、信心、观心,等等,形成了禅宗“心地法门”的系列画卷。第二,作者都很模糊,即便是《坛经》也是如此,一方面说明它们是一种“集体创作”,不是某一个人别出心裁的臆说。另一方面,也说明祖师大德的谦虚谨慎,不愿出风头。
二 全文584字,却为禅门“无上心法”
《信心铭》正是这样一部传心的禅宗经典。至于它的作者是不是僧璨,其实已经不重要。历史是不可以复原的,所谓考证中的“证据”,永远都是相对的,不完整的,用一本书去否定另一本书,或者用一件文物去否定另一件文物,都是权宜的、方便的。所以,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历史,是具有最谦虚头脑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对待《信心铭》的作者问题,就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只要读过《信心铭》,能够看懂它的思想大意、它的言外之意,就一定明白,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可以完成的。用佛教的专业术语来讲,这篇文字无不从自心“现量”流出,是祖师的亲身证悟后而显示的“文字般若”。曾有日本学者考证《信心铭》是后人假托僧璨的名义“伪造”的,从“考据学”的角度讲,有一定的道理;但从禅宗“心地法门”的角度看,即使是假托的,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经典地位。
《信心铭》是一篇指导修行的文字,非常简略,全篇加起来才584字,却被历代的禅宗门徒视为“无上心法”。丛林中曾经有人将它作为早课的诵读经文,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赵州从谂禅师都曾引用该篇的文字。其实,无需借助权威的评价,只要翻开《信心铭》,读者自然会从中发现无上的宝藏,让人赞叹。像“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像“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像“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像“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等等,无疑已经成为禅门修行的指导思想和“不二法门”。可以说,后代祖师大德提倡的“随缘任运”、“不造作”、“平常心是道”、“无为自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等修心要诀都能从这里找到源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刘立夫|《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