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铜鼎(鼎生锈如何处理)
导语:农民耕地发现一生锈大铜鼎,鼎内有铭文291个字,隐惊天大秘密
清道光二十九年,即公元1849年,陕西岐山县连降三天大雨。天晴后,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下地干活儿。突然,犁头撞上了一件硬物,疑惑之际,他挖出来一看,顿时惊呆了,发现一个生满绿铜锈的大铜鼎。
大铜鼎面世后,先是让当地一个叫宋金鉴的财主给买走了。经过仔细鉴定,宋金鉴先生发现自己买的竟是周代宝鼎大盂鼎。宋先生非常快乐,每天笑得合不拢嘴。
不过宋金鉴先生的欢笑并没有太过持久,因为当地的父母官听到了他藏有周代青铜器这一消息,于是施压夺走了这一宝物。
后来,这件大盂鼎辗转落入潘祖荫的手里。这个人可以说是大有来头,他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金石收藏大家,而且位高权重,不过他有一个学生更加有名一一晚清重臣左宗棠。
潘祖荫得到大盂鼎后,如获至宝,从不愿示人。不过,对大孟鼎这等宝物存有觊觎之心的人大有人在。
潘祖荫去世以后,他弟弟潘祖年秘密赴京,将大盂鼎运回了苏州老家,存放在潘家老宅中。现在潘家已经失势,很多人便想趁火打劫,夺走大盂鼎。其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清朝末年的两江总督端方。端方兄的人品虽然低劣,但却是一个金石大家,他对潘家珍藏的青铜器垂涎已久,尤其是这一件大盂鼎。端方兄说只是借来看看,请潘兄弟不要那么小气。潘祖年岂是好忽悠的?他知道一旦借出,就再也收不回来了。端方既是两江总督,岂肯乖乖罢手,于是想尽办法施加压力。
就在潘家疲于应付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这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两江总督端方成了矛头所向。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端方最终被起义军所杀,解了潘家之围。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侵入苏州,大孟鼎再次面临危机。潘家要逃难了,但大孟鼎怎么办呢?毕竟这件宝物实在不方便随身携带。很快,潘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大孟鼎深埋土下,等局势平稳以后再将其取出来。
日军对潘家老宅进行了全面搜查,一无所获,最后只好失望地撤离了。谁料大孟鼎刚刚躲过了日军的搜查,却又遇到了内部的黑手。这个内部的黑手是潘家的看门人,他曾参与埋大盂鼎的工作,因此知道埋宝地点。这个家贼三番五次进人老屋中偷取珍藏,不过他也只能偷取一些小件的文物,像大孟鼎这么笨重的东西是不好搬出来的。累死他也搬不出来,搬出来也运不走。
新中国成立以后,潘家人经过商议,认为国宝应该由国家珍藏,于是便将珍藏数十年的大孟鼎连同其他一些宝物一起捐献给了国家。
1951年,大孟鼎终于落户在上海博物馆,后来又辗转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留存至今。
当年,潘祖萌得到大孟鼎以后,曾经与好友王懿荣、张之洞等人切磋与研究,并拓文注释。后世许多学者对大盂鼎铭文也多有释读研究著名史学家陈梦家曾考证出大孟鼎的时代。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孟鼎铭文向我们揭示了越来越多的西周社会状况。大孟鼎因为由西周贵族“孟”所做而得名。
大盂鼎的内壁有铭文291个字,所讲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周王告孟殷代因酗酒而亡国,要孟一定要好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二是记载给孟的赏赐。为了纪念西周康王的恩德与赏赐,便制作了祭祀嫡祖南公的宝鼎,是为大孟鼎。
大盂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而大盂鼎铭文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以及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