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花间词和花间集(《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什么)

导语:《花间集》:为什么写词比写诗更难?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花间集》,在之前两天的内容中我们主要讲解了:《花间集》的整体调性,也知道了诗与词的区别,诗主要是用来吟诵的,词的话主要是唱的。

那么词既然需要唱,那么谁来谱曲呢?

倚声填词

根据我们的经验知道,现在的流行歌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先有词,再来谱曲;第二种则是先有曲,再来填词。

第一种写法明显会容易很多,这就是中国汉字的特性,一篇文字只要用普通话认真读两遍就可以体会出其本身的声调、语气、句式和格律,再根据这篇文字与生俱来的属性就很容易谱写出适应的曲子了。

第二种写法则要困难很多,他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节奏、旋律天赋和对音乐天然结构的把握,一般都是根据一点灵感,之后慢慢拓展,最后完成,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得是要配合与曲调相呼应的歌词。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1-2-3-1,貌似很简单的四个音符,如果配上“两只老虎”就朗朗上口,非常合适。但如果配上“两组熊猫”,您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根本无法唱下去,不但别扭而且拗口。

很不幸的是,唐宋年间的词人写词,一般都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来配歌词。所以要评价他们谁写的词好,并不能够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评价,只是从字面来评价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两组熊猫”比“两只老虎”写得好的错觉。我们如果不理解这个道理,在看古人论词的时候就很容易困惑。

古代的曲子主要是由皇家文工团的职业音乐家创作的,他们的地位很低,所以留不下姓名,但这些曲子都会有题目比如《浣溪沙》、《菩萨蛮》、《木兰花》等等,歌女只要看到这些题目就知道应该用什么旋律来唱了。

写词既然是给固定旋律配歌词,那么“写词”其实应该叫做“填词”,就是把文字填写到旋律中的固定位置。所以词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倚声”,比如讲一个人“倚瑟而歌”,并不是说他唱歌时候身体靠在瑟上,而是说他根据瑟的伴奏来唱歌。

有了这种种认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写词要比写诗难很多了。写近体诗,只要掌握平仄关系就好,但写词既要照顾音律的升降,又要考虑开口音、闭口音的细节,很折磨人。

李清照曾经写过一篇《词论》就说:写诗分的是平仄;填词要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等等。简单来说:写词是一项高度精细的技术活。

内容屈就形式

写词要精细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南宋时期的填词名家张炎回忆自己父亲的时候说:当初父亲写下“锁窗深”三个字的时候,发现不合音律,于是改成“锁窗幽”,音律还是不对,最后只有改成“锁窗明”。

这样一来,音律虽然对了,但是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就完全被反转了过来,“深”、“幽”、“明”这三个字都是平声字,在近体诗中音律基本相同,完全可以通用,但填词竟然不可以,这就是写词的难处。

今天我们脱离了音律来看词,第一感官便是文采很重用,根本感受不到精雕细琢的音律,这实在是可惜。我们要知道在古代歌女的眼中,一首词必须要面面俱到,才有传唱的必要,如果只是看文采,不讲究音律,唱出来很容易砸了自己的招牌。

当然,这并不是说词的内容不重要,一首能够既配合音律,又极富文采的词,在古代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也确实能够深得大众、文人、传唱者的喜爱。比如:苏轼、柳永、秦观等人就是此类的行家,天才。

我们今天读他们的词,更多的是佩服其文采斐然,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要理解他们,我们还需要从音律填词的角度来看,有了这层角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才华。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