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的意思(什么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导语: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对道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一种解释认为,道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也就是,道为规律之道。

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道为规律之道。

“老子对世界本根和本体的抽象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物。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1章〕,就是指通过具体事物来观察认识万物的最终根源,通过有限之物来把握无限之道。他又说:‘万物并存,吾以观复’〔6章〕。意谓万物都在生长变化,我却在观察他们的往复运转。通过这种观察老子发现大千世界虽然纷繁多样,即所谓‘天物芸芸’〔同上〕,但最后他们又都‘各复归其根’〔同上〕。因此,老子认为在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之后存在着一个最终的本原,这便是物质世界的‘根’。这是老子从万物之所归这一方面进行观察的结果。”①老子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老子的道,是我们的先祖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积累总结出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认识。因此,我们要认识老子的道,应当从具体的事物入手。

从具体的事物入手认识道,那么道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老子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象。这实际上就是规律。同道一样,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现代汉语词典》对规律的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这一解释,只是说明“规律”的特征,但并没有说明“规律”是什么,我们无法给“规律”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这就是老子的“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常道”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常名”无法用文辞去命名。这是因为,“常道”就是我们说的“规律”,“常名”就是我们说的“事物的名称”。“规律”我们无法说明它究竟是什么,“事物的名称”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涵盖所有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用言语表述“非常道”,我们可以指出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规律性,我们可以给事物的名称下一个适用一定范围的定义。比如,我们说:“水往低处流”,“水遇冷膨胀遇热收缩”,这是水的规律,这就是“非常道”;“水”,这个名称,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涵盖所有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给“水”以下定义:⒈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⒊水是生命的摇篮,等等。这一些都可视为“水”的定义,但每一个定义都仅仅只是就“水”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而言的。因此,老子的道,是“常道”而“非常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而不是具体事物的规律。“常道”,事物具有整体性,“非常道”,具体事物具有范围性。

然而,《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据此,一般认为,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

实际上,这里的“一”为无,“二”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事物的阴阳,“三”为“冲气以为合”,也就是具有整体性的事物。如此,而形成了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不是随意地,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是指事物无形无象的状态,有是在无的基础上生成的,是事物有形有象的状态。无有无的规律,有有有的规律,它规定着无与有的变化发展运动的方向,这就是道。“生”在这里具有规范约束的意义,并不是生成的意思。

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道”字出现了74次,老子对“道”给以多方面的解释,但是,语言描述是有一定的范围性的,它无法将他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完整地表现出来,眼看的与语言描述的是有差别的。而且有时你愈想描述地准确,其结果并不能如愿。这就是语言描述的范围性。老子对道的解释也有这种情形,因此,我们不要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老子的道,还应当从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老子的道。因为老子的道,并不是观念的产物,它来源于自然。

《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可见,道的本义是“道路”,为人所行走。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引申为事物内在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正是借用“道”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因此,道不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而是事物内在的规律。

对一些解释老子之道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偏重于关注《道德经》原文的研读,而很少去研讨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这样,《道德经》传达的信息,加之研究者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的影响,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有一篇描写某一景观的非常出色的游记,不论这篇游记是说明式还是叙述描写式的,当你阅读了这篇非常出色的游记后,再到实地去亲眼看看这一景观,你看到印像很可能与你阅读游记后的印象相差甚远。因此,你要了解这篇游记之所以传达出如此的信息,除了了解作者外,更重要地是了解那个景观。同样,老子的道也是如此,既然道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去认识老子的道呢?!

注释

①孙希国《老子对“道”的发现和提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板〕1993年3月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