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栖息地有什么特点(鱼的栖息地)
导语:了解鱼的栖息和活动习性,总结它们与钓鱼的关系,方能收获满满
"近水知鱼性"就是说近水钓鱼,首先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才能钓到鱼。但鱼的种类不同,其生理特性、生活习性、所需的食物和觅食规律、产卵时间、活动的环境、水层均不相同。只有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掌握了它们的活动规律,钓鱼才会有满意的收获。
1. 不同的栖息水层
常钓鱼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同一时间、同一水面、技术同样熟练的人钓鱼,收获却往往大不一样,有的水域或钓点鱼爱上钩,有的不爱上钩; 有的地点这种鱼易上钩,有的地点则那种鱼爱上钩。这是因为各种鱼类,由于它们对食物的需求不同,经常栖息和活动于不同的水层。鲢鱼、鳙鱼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所以经常栖息活动于浮游生物较多的水体上层。草鱼和团头鲂爱吃水草的根、茎、叶,则经常栖息活动于水的中下层。鲤鱼、鲫鱼则主要取食底栖生物,通常栖息活动于水的底层。我们常钓的鱼类,大多数主要分布于水体中层以下,并且越是接近水底,鱼的密度越大。因此,钓者在垂钓时,除非个别鱼类需用特殊的法,一般是采用底钓法。
2. 逐暖习性
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城活动觅食。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晚春、初夏、仲秋前后这一段时间,水温和气温大体上都保持在23度左右,是一年中钓鱼的有利时机。
3. 逐波习性
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到刮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的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并且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于是这一带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
4. 集群习性
除鲇鱼、黑鱼之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集群行为与鱼类的生态学类群、属性、种类、个体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有关,与鱼类的生活机能,如繁殖、索饵、防御、洄游等也有密切关系。此外,集群行为与鱼类的栖息环境也有关。鱼类到哪种水域环境中生活,是由生物性因素及非生物性因素决定的,集群行为与这两种因素亦有密切关系。集群的生物性原因有以下几种: 因生殖需要集群,称生殖集群; 因营养需要而集群,称育肥集群; 冬季因寻找适温环境而集群,称越冬集群; 为便于找到洄游路线而集群; 因防御敌害的需要而集群。在垂钓活动中,我们应根据鱼类集群的特性选择钓场、寻找鱼道、确定钓点,这样才能够提高上钩率。
5. 趋氧、趋静习性
鲫鱼、鲇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一一如澡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趋之若鹜。
6. 趋光习性
光对鱼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有明显影响。同种的鱼类在不同水域对光具有不同的反应,这是环境的差异所致。因此,在某水域很有成效的诱鱼方法,到另一水域诱捕同一种鱼时,不见得同样奏效。鱼类对光谱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反应也不相同,现在有些地方已采用把灯直接装在钓具上的方法,简便实用。一些垂钓爱好者在夜钓时采用集鱼灯、荧光漂、夜光钩,这都是利用鱼类的趋光性提高钓获率的措施。
综上所述可见,鱼类活动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因地而异、因时而别。钓者必须在实践中更多地摸索各类鱼的活动特点,善于分析和把握各个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以便选择最佳钓点。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