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孔子理想社会)

导语:论语解读136、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的社会理想,我们可以分成:

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我常说:“对于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馒头远比维他命显得更重要。”因为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如果人生要体现任何道德精神,其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必须先受到保证和满足,否则一切只能沦为空想。

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如在足食和民信之间作一选择,则应以民信为重。因为孔子更加明白,倘若为政者不信守承诺,其所连带的影响范围,将不局限于基本需求一项。如果为政者能信守承诺,尽心履行德政,那么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求,自然能得到保证和满足。

在同一篇中,孔子的弟子有若也对“足食”的主张,做出了补充说明。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藏富于民”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人道社会的主要方针。

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想要达到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意思是,只要在尽量平衡的原则下,老百姓即使贫穷,其心情既较能够忍受,其生活也较能够相安。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

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在《子路篇》中,孔子清晰的说明这一点。“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古时候因为地广人稀,有的诸侯们曾政策性的鼓励增加人口。人口多了,那自然是让其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里的“富”,是指基本需求和生活需求。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意思是说,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财物讨厌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里;力气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来的,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为了一己之私搞阴谋诡计和邪恶之事的人就没有了市场,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所以家家户户门户大开,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从第一点的“足食”,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衣、食、住),进一步伸展到财富均衡,最终将教育普及化。孔子理想中的“人道社会”, 基本上已经通过这三项,概略的给描绘出来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