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中学诗歌鉴赏技巧(中学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

导语:中学生古诗鉴赏入门(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借以寄托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其类型如下:

1、人物形象

(1)自我形象——抒情主人公

(2) 他人形象——所写人物

2、事物形象: 所托之物

3、景物形象

(1)意象:蕴含作者感情的物象

(2)意境:意象之和

下面分类阐释。

一、人物形象

(一)自我形象

就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李白形象,《离骚》中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品质高洁的屈原形象,《归园田居》中的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陶渊明的形象,《声声慢》中的孤独寂寞、郁闷愁苦的李清照的形象,等等。

(二)他人形象

就是作者在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卖炭翁》中卖炭老人的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形象,等等。

(三)解题思路

1、从标题或注释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的大致特点。因为标题或注释往往对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问: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

2、从塑造人物的方法上分析。主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形象特点。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3、借助诗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的性格。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解题方法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或分析诗或词中诗人所塑造的形象)

2、答题步骤

第一步:人物特征+身份地位

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特征如不慕权贵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身份如英雄、游子、思妇、隐士、征人等。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分析其特征。

第三步:点明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情感、作用或意义。

例: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

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洲”,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附:古诗中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诗歌中塑造的自我形象。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屈原和杜甫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王维和孟浩然等人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4)痴男怨女、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等人写的爱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春蚕到死丝方尽)等。

(5)送别友人、思乡怀人的形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

(6)品行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于谦《石灰吟》、陆游《卜算子·咏梅》等。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兵车行》等。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陆游的《书愤》等。

二、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指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事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在特定情况下,诗人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某些具体的事物(如松、竹、梅等),表达自己的情操或志趣。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二首(其二)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答:“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了,似乎那夜里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一)解题思路

1、抓住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外形特征,比如形态、色泽以及所处环境等,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任何一篇咏物诗,咏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出“物”与“志”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形象的真实含义。

2、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或所言之志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问:试分析本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答:本诗塑造了风姿独特、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杏花形象。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针对这首诗,我们在分析杏花形象时,必须联系当时北宋的现实、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本人的性格等方面,才能准确的把握杏花的形象内涵。

(二)解题方法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或“简析这首诗塑造某物的形象特点”)

2、答题步骤

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指出形象(或物象)并概括其基本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第三步: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一)

一树梅花在偏僻的小桥边迎寒开放,孤单却始终保持其洁白如玉。(步骤二)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步骤三)

三、景物形象

(一)意象

景物形象就是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由于诗歌创作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就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这就变成了意象。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于谦《石灰吟》中石灰的形象,均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甚至是作者的化身了。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问:“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这首词表达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表示离别的意象有杨柳、南浦、长亭等,表示惆怅凄苦的意象有斜阳、云烟、清霜等,表示闲居隐逸的意象有竹子、兰花、菊花等,表示忠贞高洁的意象有冰雪、松柏、莲花等,例子很多,只有多读多积累,才能在解题时得心应手。

(二)意境

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就能营造出一种氛围,这就是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残月”是意象,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意境,徐徐的晨风吹拂着岸边的垂柳,一弯残月斜斜地挂在柳枝上,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柔美凄婉的意境,很好的抒发了离愁别绪。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思想情感?

答:这首诗通过描写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衰残、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和对身体病痛、羁旅漂泊的愁苦和无奈之情。

(三)解题方法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分析该诗或词中的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2)这首诗(词)某联写景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苦,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四)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浑、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空灵、苍凉等。

(五)注意事项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如上面示例中杜甫诗《绝句二首》后的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苦,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注释就暗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分析意象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