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是什么观点(王阳明所谓的“心外无物”属于哪种哲学观点)
导语:要理解“心外无物”就得承认王阳明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
认知不能有好恶,有好恶则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认知偏见。承认王阳明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这个事实,并不会否定王阳明这个人及思想价值。
唯物、唯心只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没有好坏的差异,只是社会思想主流、支流的差异、指导解决问题的适应范围的差异。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逻辑前提: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同王阳明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前提。
心是身的主宰。
人心产生了意识。
意识创造了社会万事万物。
人是由宇宙产生的,说明人和宇宙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可以由人的逻辑类推宇宙相似的逻辑。
即:
道是宇宙的主宰。
道产生宇宙意识。
宇宙意识创造了宇宙万事万物。
从上可知:道类同于人心,人心类同于道,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吾心即道,道即吾心。”又或者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吾心即道,道即吾心”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的起点,即所谓的“心即理”。前面说了“吾心即道,道即吾心”是“道类同于人心,人心类同于道”,不是人心等同于道。等同于道的心是道创造人的初始心,也就是老子认为的婴儿心才能等同于道。成人世界,人的心被尘世所染,私心杂念太重,要去人欲,只存天理,才能回归于道。
从上还知:人的意识创造社会万事万物,宇宙的意识创造宇宙万事万物。
所以可推:
意识主宰自然万物和社会万物;意识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从而可知没有意识的天地万物是没有根本的,没有根本的天地万物自然是不能称为天地万物的。只有天地万物的意识灵魂和天地万物合在一起,才能称天地万物。但是天地万物中唯人有意识,天地万物的意识灵魂从哪里来?答案是有的赋予没有的,又因人心同宇宙心,天地万物的意识灵魂自然可以由人赋予。只要人赋予天地万物意识,天地万物就有了意识灵魂,天地万物就能称天地万物了,基于这个逻辑前提。
王阳明的弟子才会说:“人是天地心。”言外之意是人才是天地的灵魂。
王阳明才会说:“意之所在便是物。”言外之意是只有意识达到事物上,与事物结合,才能称事物。
王阳明所说的:“天没有人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人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这段话相对合理解读是:“天没有人的灵明,谁去赋予他天高的属性意识灵魂,地没有人的灵明,谁去赋予他地深的属性意识灵魂,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赋予他吉凶灾祥的关系属性意识灵魂。”
王阳明所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话相对合理解读是:“你没有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中花的意识同归于寂静。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属性意识在你心中一时间明白活跃起来,此时心中花的颜色属性意识与外界花归一,如此,便知道此花不在你心外,也不在你心内,只是物的属性意识灵魂与物归一。”
所以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实际指的是“心外没有具备意识的物”或者说“心外没有具备灵魂之物”。同理:“心外无事”指“心外没有具备灵魂之事”;“心外无理”指“心外没有具备灵魂之理”。
“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即理”等观点证明了王阳明把意识作为万物的根本。认为意识主导万物,人的意识是第一位的,万物是第二位的。这说明了王阳明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只有认可他的这个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前提,他的心学逻辑才能成立,才能真正读懂他的心学。
王阳明的世界观自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王阳明的世界观放在今天,受到教科书的批判是合情合理的。但王阳明的唯心世界观丝毫不能掩盖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德价值体系的价值。这个在当今需要予以继承与吸收。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