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掌握了是什么意思(掌握掌握)

导语:掌握了道,人生才能得自在(连载310)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62章分享暨挑战月分享12

八、掌握了道,人生才能得自在。

古人为什么把学道、修道看作头等大事呢?

道,是入世法和出世法的完美统一,不仅能成就世俗的幸福和通达,还能成就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解脱,这是三维空间里所有知识都做不到的。

世俗中,有形的名利财富、健康长寿都是果,果没有偶然,背后一定有个因在支撑,才能显化。同时,果也不可能永恒,就像花开自会落,有得也必有失一样。所以,无论善果恶果,都没必要执著,因为早晚会过去。

我们学道,就是为了掌握规律——不但要了悟因果,还要能超脱因果,这样才能实现自在圆满。

万物都是因本而生末,生命也是代代相传、形形相生,所以做事也好,修道也罢,同样要追本溯源,才能把握关键。如果还没有儿子,就想抱孙子,哪有这样的道理?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是宇宙化生的奥秘。天下万物都由天地而生,天地有形有位,这是“天下万物生于有”;而天地虽大,却都生于幽隐的道动,但道无形无相,所以说“有生于无”。

其实,“有无”从未分离——在产生“有”之后,“无”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万物之中,只是因为太过精微,人类无法感知,所以老子将其称为“无”,现代科学家则称之为暗物质、量子流。

这么玄妙的道,我们怎么感受它呢?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秘诀:“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也是整部《道德经》的精髓。

道的特点是静,但静中有大动。人也一样,天性是静,只是后天受外物干扰,心才开始妄动——这一“动”就是人欲。

欲望一生,无论好坏,早晚会有个果在等我们。

如果欲望合乎法度、不跨越红线,还属于正常的需要,也没有大问题;但若离经叛道、贪得无厌,那生命必然会不断降级。

修道的关键,就是无论做什么,都重视内心守静。

人如果躁动不安,任由欲念纷飞,就像不停地扬沙于空中,那时别说真相,恐怕连路都看不清了。如果能宁静自守,欲望就像泥沙一样,会逐渐沉寂,人的天性就能恢复。

人回到天性中,才能观照万物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妙”。当了知本源与演化之后,就会发现:一切发生都是正常。

理解了什么是“正常”,我们才会包容——因为,真正的包容是无需包容。人有心量,力量才能出来,关系才能和谐,成长的空间才能扩大。

有人以为道是天道,与世俗无关,所以修道要出世,不能在什么身心家庭、事业天下上费时间。

如果道不能与世俗融合,不能对世俗起到支撑,那他修的这个道,就不可能是真道。因为,万物都从道而出,道也在万物之中,这两者是同一体,道怎么会与自己割裂开呢?

其实,真修行不拘泥于形式,形式是“有”,这是世间法;我们要修的是“有”背后这个“无”——无私无欲、无我无名,这是出世间法。

道,是入世法与出世法的完美统一。

各行各业都有有道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任何事到了极致就入道了。能用内心证悟的规律指导现实,做起事来必会得心应手。

人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古人之所以把学道、修道当作头等大事,是因为只要掌握了道,就能把握住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从此无论面对什么问题,解决起来都游刃有余,这样的人生才是真自在,这也是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的原因所在。

下一篇:学道是学道的品格,修道是修自己的心境(连载311)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点击浏览):道德经与打坐~第01章:众妙之门 - 为什么要静坐道德经与打坐~第14章(上):道态恍惚 - 心法要领1:松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