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何不给诸葛亮立庙(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刘禅亲政)
导语:刘禅成年后,诸葛亮为何不还政于后主,反而还要带甲士百人上殿?
说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带甲士百人上殿,不就是想黑一下诸葛亮嘛。以此来说明诸葛亮和刘禅互相对立,诸葛亮贪恋权势。
但这些说法明显不靠谱啊,什么叫不还政于刘禅?
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一朝丞相,辅佐刘禅管理这个国家,鞠躬尽瘁,死后而已,活活给累死。一代忠臣到你们这儿就成了贪念权势了。还有带甲士百人上殿,这更搞笑了,纯属断章取义。难道你们认为是诸葛亮害怕刘禅擒他?知不知道在古代,这代表着身份地位,代表皇帝尊崇?不是防备,是关心,是信任。
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
“刘备集团”与“刘禅集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打个比方说,刘备集团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类”,刘备是头、诸葛亮是眼、关羽张飞是左右手、赵云马超是双腿。
刘禅集团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刘禅这颗头颅有些弱智,李严和魏延这一双左右手又不和谐,只有姜维和赵云这两条腿是好的,结果赵云死后刘禅集团的腿也瘸了……
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不得不肩负支撑起刘禅集团的重要责任,所以他代替刘禅成为大脑,从而更加方便的指挥四肢。
刘禅18岁登基为帝,年龄尚轻、经验尚浅,蜀国的情况与当时汉献帝掌权时几乎一模一样。倘若诸葛亮不掌权,万一蜀国也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届时诸葛亮再想夺回权力可就难如登天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不是很听话的任用了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等人。他如果和诸葛亮有矛盾,他完全可以秋后算账嘛。
而且诸葛亮推举的这些接班人同样把蜀国治理得好好的,反而最后是刘禅自己选的宦官黄皓胡搞乱搞,最终导致蜀国走向灭亡。事实证明刘禅根本不是一块当皇帝的料。
于情,诸葛亮身肩先帝的嘱托,不敢妄自菲薄;于理,诸葛亮是托孤大臣,有辅佐刘禅的义务;于公,刘禅资质平庸难堪大任,诸葛亮唯有鞠躬尽瘁,方能撑起蜀国的万里河山;于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自比管仲、乐毅,成为千古称颂的一代名相是诸葛亮心中的梦想。
诸葛亮必须死死的咬住权力,才能保卫住自己丞相的地位,更是保住先主刘备所打下来得基业。因此,诸葛亮在功成身退之前不会放权,也不可能放权。
而且诸葛亮权力大,也是因为刘禅放权给他。刘禅知道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国家没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人选。换了其他人当丞相,搞不好整个蜀汉都要完蛋,他这个皇帝也别想当了,说不好命都保不住。
其实诸葛亮对刘禅充分的尊重。平定南中、出师北伐,这样的大事,诸葛亮都要上表奏请刘禅,请刘禅批准。虽然是走程序,但程序正义是最大的正义。表明大权还在刘禅手中。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一片老臣心,读之令人落泪。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欺君罔上的权臣呢?
诸葛亮为什么带兵上殿?
汉代上朝的规矩和明、清两代完全不一样。汉代的“上朝”主要指的是初一、十五的“朝见大会”。
在“朝见大会”上,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礼,并且汇报工作。“朝见大会”结束后,皇帝会将各大部门的长官集中起来在后殿处理朝政,也就是说,皇帝并不用在百官云集的朝会上讨论政治决策。
这种做法,一来能够加强政治决策的隐秘性,二来能够使权力集中在皇帝的身上。 “朝见大会”就像高中生们上课间操一样,文武百官需要穿好朝服、解下佩剑,而且入殿时不能穿鞋,只能穿袜子。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特赐萧何“剑履上朝”的待遇;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迫特赐曹操“带兵上朝”的待遇;东晋时期,晋明帝调派六十名虎贲军士兵不分昼夜的保护桓温的安全,并且允许桓温“带兵上朝”。
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他对诸葛亮的尊重和敬仰非同一般,在此情况下,刘禅特别批准诸葛亮可以带甲士百人上朝,表示自己对诸葛亮的重视。
而且《晋书》中所谓的“带甲士百人上殿”,并不是说诸葛亮把上百名甲士带进了宫殿中,保护诸葛亮安全的甲士只能在宫殿外待命,并不能跟随诸葛亮入宫。
三国志裴松之注载: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事在亮集。
很明显,这里所记载的虎贲卫士。这是皇帝赐予大臣的礼遇殊勋,被一些文盲断章取义了。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从古至今,史书对于诸葛亮的定位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亘古少有的大忠之臣,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身无长物。为了汉室复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连命都可以不要,怎么可能出现带甲士上殿的情况。若是诸葛亮有一丝悖逆之心,也不至于会北伐功败垂成,因为在诸葛亮眼里,即便是大权在握主上不明,也不会像曹操、司马昭之流将皇帝架空。
如果真的诸葛亮是一大权臣,以陈寿和诸葛亮的恩怨。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会有这么正面?用屁股想想也知道。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析!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蔼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