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真实历史(陈元光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开漳圣王他的功绩主要有什么)
导语:开漳圣王陈元光:一个河南人的福建奋斗史
陈元光光州固始人,在他13岁那年,泉州潮汕一代的山越人谋反。陈元光的父亲归德将军陈政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前去平叛。陈元光当时只有13岁,但是已经“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年未弱冠的陈元光英气逼人,渴望跟随父亲一起去建功立业,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得以加入南征的唐军。
陈政率领唐军顺着淮河进入大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浙江,再由仙霞岭入闽,连克数座蛮獠盘踞的峒寨后,直抵位于今华安县的九龙山地界。在此地,由于众寡悬殊,唐军一时无法突围,加上来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难以忍受“蛮獠之区,瘴疠之地”的温湿气候,许多将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军无奈退守九龙山,上奏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唐高宗总章三年,陈元光的两位大伯率领府兵及军眷5000多人“尽室南来”,包括他75岁高龄的奶奶魏太夫人。岂料行军途中,陈元光的两位大伯因为误饮瘴疠有毒之水而不幸身亡,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这极其紧要和悲恸关头,陈元光的奶奶魏太夫人强忍丧子之痛,以年届耄耋高龄亲自挂帅府兵代子出征。他率领光州府兵日夜兼程,终于在叛军攻克唐军营寨之前赶到九龙山与儿子陈政会和。
两军会师以后,唐军军威大振,里应外合,一举突出重围,将山越人杀得大败。九龙山大捷后,唐军一路征战,连克36个山越人的山寨。后来陈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瑶潜入娘子寨,智取寨主娘慧仙,将其招安,拔除了最后一座山寨,之后唐军越过蒲葵关,落脚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在此安营扎寨,取得平乱的决定性胜利。
唐高宗仪凤二年,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将军山。21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陈元光认为,生产落后、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这一带经常发生暴乱的根源,为保此地长治久安,陈元光在入闽的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两年后,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陈元光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陈元光荧屏形象
陈元光后历官岭南行军总管,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兼领漳州刺史。因讨潮寇死事,赠临漳侯,谥忠毅。千年以来陈元光在漳州一代早已经有了香火,当地人民感激他的恩德,把他当做神明一样供奉。
陈元光将军故里光州固始现在常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第一侨乡”之称, 每年承办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