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的基础)

导语:什么是礼?

要认识中国古代的「礼」是怎么形成的?关键在于,认识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

我们现在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习惯上,用「西方文明进化史的模型」来看待我们自己文明的进化。想想也对,西方的是人,东方的也是人,人与人是一样的,而且,现代这个时期,西方文明又是这么领先,用「西方文明进化史的模型」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文明应该是不会错的。

其实,「中华文明进化史的模式」与「西方文明进化史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文明的进化史」是一种由低到高,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模式。

而「中华文明的进化史」恰恰相反,由高到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不断被稀释、被弱化的模式。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整体文明看作是一根「竖在地上的棍子」,西方文明从这根棍子底部「往上」发展,而中华文明从这根棍子的顶部「往下」发展。

有人可能会嘲笑地问,中华上古年代有网络吗?有智能手机吗?有核能吗?有飞机吗?有高铁吗?

其实,我们这些东西放到历史长河中,都是小儿科的东西,人类只要发生一次大灾难,这些东西就必须从头再来。中华源头文化中,所包含的文明远比这些东东要来得先进。

那么,这种超级先进的文明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这一段: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人类的秘密:任何一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生命状态」:

第一种「生命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的状态: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文字很形象,大家看看,我们现代人不都是这么生活的吗?追求成功梦想,三天两头的加班熬夜,暴饮暴食,喝多了去唱歌,唱完了去开房,第二天还得出差……

第二种「生命状态」,是现代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状态: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有网友可能马上就会问了,怎么才能学习这种「生命状态」呢?

答案就是: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面这一段,就是学习第二种「生命状态」的方法。

不要怕古文,这段很简单的,大家仔细看一下,这段文章中,包含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心法原则: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标注出来的1、2加黑部分是关键,大家体会一下。

后一部分是行为准则: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中华上古时代的氏族首领,都不是一般的普通人,本身都是精通第二种「生命状态」的精英,这样的精英被后世称为「圣人」。

「圣人」管理他的氏族以及天下,并不是用法律、暴力,而是教会民众转换「生命状态」,让民众学会在二套「生命状态」中生活、工作。

那么,教会民众学会转换「生命状态」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按照「圣人体验出来的生存方式」进行生活、劳作。并在「圣人体验出来的生存方式」中,感悟转换第二种「生命状态」的心法。

这些「圣人体验出来的生存方式」就是「礼」的源头。

在社会形态还比较简单的时候,这些「礼」还比较简单,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礼」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但是,不管这些「礼」有多丰富,「礼」真正的作用是让人通过行为的模仿、学习,慢慢体会在行为背后的心法,把心法学会了,就能转换到第二种「生命状态」中。

但是,行为的模仿容易,而要揣摩心法,这个实在是太难了。所以,这种难度必然造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礼」的认识越来越表面,越来越变成一种摆排场、维护阶层、强化统治的手段、工具。

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孔子重新认识到了「礼」的真正的内涵与作用,所以,他重新发掘了「礼」的心法部分,这部分内容就是《大学》,重点重点讲解就是《中庸》,点评则是《论语》。

但是,孔子之后,「礼」曾今闪耀过光芒又开始变得暗淡,变成了苦苦支撑的火烛。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