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之一 南杨 杨溥 安贞履节,酿醴调羹,宰相之气(三杨之一南杨杨溥)
郯国公孙继宗曾说:“溥在内阁,与士奇、荣皆杨姓,时号‘三杨’。三人者各有所长,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天下引领望焉。溥尤谦恭小心,趋朝循墙而走。儒之淳谨者也。”杨溥历经五朝,主要仕任于明仁宗朱高炽到明英宗朱祁镇初年,有二十多年。他为大明王朝的事业鞠躬尽瘁,让我们走进历史的画卷,感受这位宰相之气的肱骨之臣。
明洪武五年(1372)在湖广石首的杨家,杨文宪的夫人彭氏诞下了一名男婴,取名杨溥。杨溥小时候家里十分清贫,但并不影响他喜欢读书。建文元年(1400),二十八岁的杨溥考取了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的成绩,第二年,又中了庚辰科进士二甲十八名。这一年,“三杨”中的杨荣也中了进士,他们都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不久之后,靖难之役爆发,明太宗朱棣即位,杨溥被改授洗马,侍奉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明史》载:“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太子朱高炽曾读《汉书》之时,赞赏过张释之的贤才。杨溥却说:“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没有汉文帝的宽厚仁爱,张释之大展雄图。”然后杨溥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汉文帝的事迹献给了朱高炽,朱高炽收到后非常高兴。以至于后来,杨溥即便因亲丧回家守孝,太子也不想放他离开,于是强令他回南京任职。
杨溥和朱高炽的相处十分和谐,这段和谐的上下关系带来了的不仅仅是仕途,也有着灾祸。
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朝爆发了太子之争中的第二场大事变。这年秋,朱棣第二次北征得胜回师,但作为太子的朱高炽所派遣的使者却无故姗姗来迟。朱棣的第三子汉王朱高煦对太子之位一直虎视眈眈,也就自然想要抓住这个打倒太子的大好机会,于是朱高煦乘机向朱棣吹风,太子朱高炽的行为是进谮。朱棣听了很生气,一怒之下便将东宫的一系官属全部丢下了大狱。
《明史》载:“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 在这种情况下,杨溥随时都有可能被流放边地或者被送上断头台,但杨溥却没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在狱中读起书来。在杨溥入狱的十年当中,他将经书史籍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明代工部尚书雷礼曾赞曰:“系狱不改其操,禀轴不渝其忠,史谓'谦恭淳谨',不愧斯言已矣。”
终于来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溥也终于得以走出大狱。朱高炽想到杨溥的才干,加上杨溥是因自己的原因在狱中受难十年,于是在即位后的第三天,就授予杨溥为翰林学士,并对他表示关切。
第二年,洪熙元年(1425),朱高炽在思善门左侧建弘文阁,想要挑选群臣中有才学、品行好的人入阁。杨溥做为多年跟随的肱骨之臣,自然当仁不让,朱高炽命杨溥掌管阁事,亲自授予了杨溥阁印,并且表示“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不久之后,又提拔杨溥为太常寺卿。提升速度之快,足见朱高炽对杨溥的重用和关切。
同年,朱高炽因病逝世,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朱宣宗。朱瞻基解散了弘文阁,将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同管枢机事务。自此后来闻名天下的内阁“三杨”全员到齐。
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那样,“三杨”各有所长,杨溥有的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尚品行和心平气和的脾气。朝中的大臣们在讨论政事的时候,时常争辩不下,有的人有时候甚至会破口大骂,杨溥却还能在这种时候平心静气地论述或者处理事务。同时他对于官阶小的官员甚至侍从也从不看轻或者怠慢。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驾崩,其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此时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国事主要由太皇太后张氏处理,张氏重用仁宣两朝以来的旧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杨”以及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这五位大臣,同时张氏不过分重用自家人,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张氏知道明英宗尤其宠爱身边的宦官王振,于是特意经常特意敲打王振,因此在正统最初的几年里,政治清明,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秩序也在一点点崩塌。正统五年(1440),杨荣在回乡祭扫先墓的途中病逝。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崩逝,宦官王振彻底膨胀,在朝中开始作威作福,同年杨士奇因受儿子杨稷的牵连,自请归乡获准,于正统九年(1444)逝世。前人的相继离世或者请辞,而后人尚且名望不高难以为继,日渐长大的皇帝又一意孤行,宦官王振的权利在不断扩展,朝中不少官员对其奴颜婢膝,偌大的朝廷便只剩下杨溥苦苦支撑。正统十一年(1446)秋,这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也彻底地倒下了,永远地合上了他的双眼,结束了他为大明王朝兢兢业业的一生。
明朝著名大臣、史学家郑晓在《吾学编》中评价杨溥:“文定中更险难,比入内阁,迟二杨者二十三年,复还弘文,再入内阁,昭皇后临朝,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