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陈亢问一得三是指什么(问一得三的一指什么)

导语:问一得三的陈子禽(2)

陈亢问一得三是指什么(问一得三的一指什么)

陈亢(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430年),姓陈,名亢,字子禽,一字子元,比孔子小40岁。

陈子禽的个性特点十分鲜明。每次读到他的言行,都很有意思的。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意思是说;子贡,您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才这么谦虚的吧,难道仲尼真比您还强吗?

从陈子禽的问题口吻看,此时,对于曾任鲁国、卫国相,被誉为儒商鼻祖的子贡,他是了解的,他认为子贡很优秀。同时,也听说了孔子的盛名,但他不了解孔子,甚至怀疑孔子是名不副实。

听到了陈子禽的说法,子贡非常冷静,他先是含蓄地批评了陈子禽:“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他告诫陈子禽说话应该谨慎。接着,子贡开始全方位地评价老师孔子的才德。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他用“天不可阶”这个极其形象的比喻来盛赞孔子高不可攀,无可比拟。然后,他作了一个设想,他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意思是老师孔子若得有一邦一家之位,那他一定具有非凡的号召力,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邦家”就会呈现出和谐的局面。言下之意,不要因为老师孔子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来否定他的一切。子贡又用“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表达了弟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最后,在“如之何其可及也”中,子贡反问陈子禽以及那些曾经诋毁过夫子的人,谁可以比及我们的老师?

也许从此后,陈子禽才决定加入孔门,跟着孔子学习礼乐之道。

孔子周游列国时,他的儿子孔鲤留在山东曲阜老家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儿子,结合着陈子禽任山东单父邑宰的史实,作为孔门弟子的陈子禽和孔鲤应该很熟悉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陈子禽总想着,孔鲤学问那么好,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甚至有什么秘而不传的东西教给了孔鲤,私下里给孔鲤开了小灶,所以陈子禽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意思是说;作为孔子的儿子,孔鲤从你父亲那里听到不少我们听不到的教诲吧?孔鲤回答说:“没有。我的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习《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能言谈应对。’我回去就开始学习《诗经》。还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习礼了吗?’我回答:‘还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就回去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子禽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得到三个收获,知道学《诗经》的好处,知道学礼的好处,又知道君子并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可以看出,陈子禽这个学生很是精明,甚至说有些“鬼”,相当“贼”。我们一看陈子禽的问题,就知道他的“心”出现了问题,他认为孔子有偏心的嫌疑。听到孔鲤的平实说明,他并没有在当场就回应孔鲤,评价孔子,而是“退而喜”——偷偷高兴于自己的收获。根据孔鲤的解答,陈子禽明白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得出问一得三的道理。不愧位居孔门七十二贤。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陈子禽问子贡道:“老师到了哪个国家,一定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是打听得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呢?”

从这句话中,我觉得,陈子禽大概已经从师于孔子了,并且跟随孔子周游了列国。只是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很快了解了那个国家的政事。他有些不解了,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说:“老师是以他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给他。老师这种取得他人信任而后获得政事的方法,与别人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子贡谈到孔子的性格修养——温良恭俭让,认为孔子靠这些修养“必闻其政”,获得信息的。修养当然是做事的根,但未必能直接作用于具体做事的成败。

东汉文学家王充在《论衡•知实篇》对“夫子温良恭俭让”也做了记载。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于人,人亲附之。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然则孔子闻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齐景公问子贡曰:“夫子贤乎?”子贡对曰:“夫子乃圣,岂徒贤哉!”景公不知孔子圣,子贡正其名。子禽亦不知孔子所以闻政,子贡定其实。对景公云“夫子圣,岂徒贤哉”,则其对子禽,亦当云“神而自知之,不闻人言”。以子贡对子禽言之,圣人不能先知,二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陈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自己打听来的呢?还是人们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是凭着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得来的。”温良恭俭让是高尚的德行,用高尚的德行对待人,人们就亲近他。人们亲近他,那么人们就会告诉他了。既然如此,那么孔子就是由于人们告诉他才了解政治情况的,并不是神而自知的。齐景公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是个贤人吗?”子贡回答说:“他乃是圣人,哪里只是个贤人呢?”齐景公不知道孔子是圣人,子贡订正了他的名称;陈子禽也不知道孔子是用什么办法知道政治情况的,子贡确定了它的实情。既然回答齐景公时说“他是圣人,哪里只是个贤人”,那么子贡对子禽也应当说“他是神而自知的,不是听别人说的。”就子贡回答陈子禽的话来说,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二条证据。

分享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陈子禽究竟是哪里人。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陈亢,陈人,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这证明陈子禽是陈国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区人。

有人说;陈子禽是项城市南顿人。顿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子爵,亦称顿子国,都城在今河南商水县顿国故城,后为陈国所迫南迁,号南顿(现在的河南项城南顿镇),西周时期,周王朝王室尚强,顿国与周边诸侯国都能相安无事,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陈国为大国,顿国为小国,顿国依附于陈国。由此可以看出,说陈子禽是南顿人,其实还是陈国人。

有人说陈子禽是河南省太康县人,也是可以的。主要根据是陈子禽墓位于太康县城西10公里的子禽墓村。

还有一种说法,说陈子禽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的蒙城县。也有说是河南开封人。反正现在每个地方,都争着抢名人,来做大自己的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陈子禽到底是哪里人,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也没有更为确切的资料可以考证了。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陈子禽为“颍伯”,颖州即现在的安徽阜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南顿侯”。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陈子”,陪祀于孔庙。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提到一个人“原亢籍”,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原忼,字子藉。”这是不是陈亢,我们也不得而知。

原亢籍的生平事迹不详。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莱芜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乐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原子”。

有人认为;原亢籍和陈子禽是一个人,我们从封号来看,陈子禽和原亢籍应该不是一个人。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