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会怎么样呢英语(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会怎么样呢)
导语: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会怎么样呢?
>>>> 如果运气好一点 <<<<
阳光明媚的一天,街上熙熙攘攘,巨大的阴影落了下来,人们顿时觉得凉快了许多。抬头一看,一群体型肥硕的鸟脚龙正在城市上空盘旋,它们扇动着10多米宽的翅膀,遮住了大片阳光。不过,人们并没有感到惊慌,因为每当天气不错的时候,野生的恐龙总会来城里逛一逛。善于飞翔的鸟脚龙喜欢俯瞰城市的美景,贪吃的霸王龙会到市场求购上好的食材,聪明的伤齿龙更加智能,它们常常给演唱会捧场,偶尔还去听听中学老师的语文课。当然,经过6500万年的进化之后,恐龙家族中还诞生了一批新的“精英分子”,它们走进人群,成为宠物、家禽或者模特,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光彩。于是,在社交媒体中,人们一边欣赏着美女们所晒的“恐龙照”,一边感叹:世上若没有恐龙,生活将变得多么孤单乏味……
欢迎来到恐龙与人类共存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但它其实差一点就实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一颗直径15千米的小行星撞进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几万颗原子弹的能量在顷刻间释放出来,并引发地球出现辐射、地震、海啸、尘暴等连锁反应,恐龙时代就此终结。不过,科学家推测,假如小行星提早或者推迟几分钟来到地球的话,它就会落到太平洋或大西洋的深处。这种情况下,海洋将会吸收大部分能量,并限制含硫颗粒的扩散,地球就不会成为令人窒息的炼狱。考虑到在小行星撞击之前,恐龙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6亿年,其间也不乏严重的自然灾难,而恐龙每次都可渡过难关,并未面临过生存危机。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那颗“疯狂的石头”,恐龙可能会世代繁衍、延续至今。
>>>> 繁荣的丛林时代 <<<<
如果恐龙存活下来,它们将会如何进化呢?科学家首先将目光投向最后的恐龙时代——白垩纪,试图从中找出恐龙进化趋势的端倪。
与之前的侏罗纪相似,白垩纪的气候温暖而湿润。此时,生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进化发生了,被子植物(也叫开花植物)开始兴起,逐渐代替了侏罗纪时期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这对恐龙的生存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学家认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的恐龙之所以体型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裸子植物营养水平较低,剑龙和较大的蜥脚类恐龙需要让植物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间更久,从而更充分地消化它们,所以长出了庞大的肠道空间。但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有营养,后来的食草恐龙基本上会以被子植物做为主要食物来源,它们没有必要长那么大,相应的,肉食性恐龙同样没必要长那么大了。在食物链上,体型较小的新型恐龙抢占了大型恐龙的食物来源,而前者的繁殖速度同样也胜过了后者。所以在白垩纪后期,剑龙、臃肿的暴龙和较大的蜥脚类恐龙已经趋于灭绝了,取而代之的是角龙、鸟脚龙以及矮小的蜥脚类恐龙。
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如果恐龙们幸运地躲过这一劫,它们将在5500万年前迎来“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时期”。这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要比现在高8℃,很多地方覆盖着热带雨林。在这样一个温室般植被繁茂的世界里,被子植物的营养更加丰富,恐龙将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进化出以果实、花蜜为主的饮食结构,它们可以帮助植物散播种子、传递花粉,与其他生物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
这时,恐龙很可能进一步变小,而且也许会进化出新的身形。比如,许多蜥脚类恐龙可能会变得和长颈鹿相像,长出细长的脖子,以便够得着果实;又比如,一些弱小的恐龙为了躲避捕食者,被迫在丛林中开发出打洞的技巧,它们或许会进化出类似啮齿类动物的体态。
另外,科学家还设想了一种非常嗜糖的“树栖恐龙”,为了方便攀爬树木,“树栖恐龙”长有强健的四肢和灵活的尾巴,看上去很像猴子。正如树栖的灵长类动物进化出人类一样,科学家期望“树栖恐龙”有一天也能够来到地面、两足行走、解放双手、制造工具、开拓文明。这听上去非常像人类的进化史,但根据趋同进化的原理,“树栖恐龙”确实有可能进化成智能的“龙人”。
>>>> 占领新的领地 <<<<
在3400万年前的渐新世初期,地球环境又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地质运动,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离,地球出现了环南极洋流以及南极冰盖,这导致气候变得越来越凉爽干燥。浓密的热带雨林逐渐退化,动物们不得不暴露在广袤空旷的草原中。这时,奔跑快速的草食类哺乳类动物越来越常见,而捕猎它们的肉食哺乳动物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不过,与哺乳动物们相比,恐龙们在草原上更具先天优势。白垩纪最晚出现的三角龙早已证明自己是行动快速的奔跑高手,凭借坚硬的头盾和犄角,它们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将不亚于犀牛;食草的鸭嘴龙有两千多颗牙齿,而马只有40颗,前者可以更加轻松地咀嚼青草,获得更多的营养;霸王龙是最粗壮的食肉者,它的咬合力最高可达12万牛顿,论及残暴凶猛,地球上恐怕没有谁是它的对手。另外,恐龙们的视力普遍胜过哺乳动物,它们对颜色的观察力更强,发现危险的能力更强。当然,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生活,恐龙们仍然会继续进化。比如,马和牛的嘴很平,这有助于啃食靠近地面的较硬的植被,所以鸭嘴龙和蜥脚类恐龙也可能进化出平嘴,鸭嘴龙的脖子也可能会变短,以辅助啃食脚边的青草。又比如,为了适应雨季旱季之间的长途迁徙,恐龙们也会像马和牛那样进化出蹄子,它们的下肢也会进一步加强。
除了草原,海洋和天空也是恐龙们将要开拓的全新领地。科学家发现,白垩纪末期的棘龙会涉足河口和河流环境,同时期的甲龙的化石常常出现在海洋的沉积物里,这表明它们曾经生活在海岸线上。棘龙或甲龙是否会沿着哺乳类鲸鱼的路线,进化出在海洋中生存的能力?或者,它们也像恐龙近亲——沧龙、鱼龙和蛇颈龙一样会在海洋里产下幼崽,然后成为海洋中的霸主?考虑到它们如果生存到今天,仍有6500万年的进化时间,科学家很难全盘否定这种可能性。
至于天空,在白垩纪末期,鸟类已经种类繁多,恐龙的近亲——翼龙的多样性正在下降,而恐龙则依旧飞不起来。不过,科学家发现了许多长有羽毛的盗龙、驰龙,它们具有翅膀,其体型也接近鸟类,是潜在的飞行者。比如中国的杨氏长羽盗龙,其骨骼是中空的,它的尾羽很长、翅膀很宽、体重相对很轻,其实非常有利于飞行起降。所以,科学家推测,如果恐龙存活下来,天空中飞行的恐龙的多样性或许不会少于现代鸟类。
当然,无论恐龙在世界各地抢占了多少地盘,它们想要延续到现代,它们也必须和哺乳动物、鸟类一样应对过去数百万年里的多次冰河时代。但科学家发现,白垩纪曾有恐龙在北极圈内生活,许多暴龙、角龙、甲龙和鸭嘴龙都是毛茸茸的,如果从头到脚覆盖着厚实的毛皮,适应寒冷对于恐龙们来说其实并不困难。
>>>> 被人类征服 <<<<
如果恐龙存活下来,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它对于哺乳动物以及人类到底有何影响。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哺乳动物与恐龙其实早已共存很久了,但前者一直是边缘化的、四处躲藏的小动物。很多科学家都同意,当角龙、霸王龙这些“大个子”横行地球的时候,陆地上较大的哺乳动物,比如大象、猛犸、犀牛、树懒、甚至马和长颈鹿,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生存下来,其中的一些甚至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恐龙淘汰。
不过,人类似乎不必为此担忧。在几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就懂得如何与危险的大型动物共处,何况大型捕猎动物的分布相对稀疏,只要人类远离恐龙,那么处境会相对安全。当人类进化出智能以后,想对付恐龙就更容易了。人们可以通过狩猎、破坏栖息地等多种方法来消灭恐龙,倒霉的反而是它们。时至今日,考虑到人类在灭绝动物方面很有一套,我们如果想看到霸王龙、三角龙这样的大型恐龙,恐怕只能带着望远镜前往国家公园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区了。
除了防备和对抗,人类还会懂得驯化恐龙为我们工作。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中,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占多数,所以少数群居的角龙和鸭嘴龙具备成为畜牧业动物的潜质,它们可以代替牛和马,在农田里帮助农民耕作。另外,一些小型的盗龙、驰龙或者甲龙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宠物,供人取乐。比如最小的恐龙——小盗龙,它的长度约1米,长着各种颜色的羽毛,喜欢打盹和卖萌,它和最聪明的伤齿龙是“近亲”,想来足以替代猫的岗位;中华鸟龙也很漂亮,尾巴上带有黄白相间的条纹,喜欢相互偎依,也喜欢抓挠,但它的“性格”有些神经质,容易发胖,需要经常“锻炼”;身为甲龙分支的敏迷龙也不错,它又肥、又慢、脑袋又笨,基本没有什么攻击性,老年人可以拿它当做海龟或者宠物猪来养,虽然它身长两米左右,但这样的大小在恐龙堆里算是可以接受的了。
当然,恐龙也许能够与人类一样,进化出智能,但最聪明的伤齿龙,其智力水平其实和鸵鸟差不多,科学家猜测,只有前面提到的“树栖恐龙”或许具备当初人类祖先的造化。但不论如何,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有很大的概率会与人类共同生存在世界上,它们或者成为珍稀动物、或者被驯化、或者游荡在人类城镇的边缘。我们本能看到这样的世界,只可惜,6500万年前的恐龙们差了一点点运气。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