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杜甫的诗宴(杜甫准备的诗宴好不好好在哪里)

导语:杜甫一首讽刺诗,却被误认为是赴宴诗,您认为呢?

毫无疑问,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是历史上光彩夺目的时刻。

可就在他的任上,天宝末年却发生了战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唐玄宗这是怎么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由俭入奢易”。

祸根,其实在开元后期就已经埋下了。

杜甫在漫游齐赵时写了一首五律,辛辣地讽刺了地方官员的奢靡生活,不过历来的学者却认为,这只是一首普通的赴宴诗。

到底是赴宴诗,还是讽刺诗?您不妨也读读看。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联壁,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我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而且讽刺意味很浓,下文是我的看法,供您参考。

杜甫

1、 杜甫是否参加了宴会?

我们从诗题来分析。

(1)两个官职名。

法曹,是一个掌管司法的官吏,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官职不是很高,但是只有州府才设置这个官职。

瑕丘,是一个县名,同时也是兖州的治所,郑瑕丘应该是指瑕丘县的官员。

从官职来看,虽然刘九和郑瑕丘的办公地点都在瑕丘,但一个是州府官员,一个县里官员,并不是同事。

(2)石门在哪里?

石门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处的环境应该不错,杜甫漫游齐赵时,经常到这里游玩,还曾写过“石门斜日到林丘”的诗句。

(3)杜甫是否参加了这次宴会?

宴集,指宴饮集会,因此诗题的意思是:刘九和郑瑕丘在石门举行宴会。

杜甫既然知道他们俩在石门举行宴会,是不是就能确定杜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呢?

不一定。

有两个理由。

首先,杜甫写过很多赴宴诗,如果是陪同官员,诗题中一般会用“陪”或者“与”字,表示自己参加了宴会,比如《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如果是一般的朋友聚会,诗题中一般不会写官职,比如《夜宴氏庄》、《九日蓝田会饮》。

其次,因为杜甫经常到石门游玩,他有可能只是路过,看到了宴会的场景,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个判断是否准确,还要通过诗中的内容来看。

秋水

2、 秋景让人心里澄净。

首联,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秋水清澈,但深不见底;萧然的景色让人心里澄净。

这两句很容易让人误解。

首先,既然秋水清澈,为何还看不到底呢?

这说明水很深。

这是反衬的手法,用秋水的清澈来反衬水深,是在为尾联做铺垫。

其次,“客”只是指诗人么?

不是,而是指所有到石门游玩的人,诗人认为:因为石门的秋水清澈,秋景萧然,每一个来到石门的人,心里都会变得澄净。

这是起兴的手法,很自然地引出了宴会,那么所有参加宴会的人,心里都变澄净了么?

荒林

3、 法曹更有超脱世俗的兴致。

颔联,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掾曹,掾史,这里是指刘九法曹;逸兴,指超脱世俗的意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刘九法曹乘着超脱世俗的意兴,骑着马来到了这片荒林。

这两句写得很简单,却很有意思。

首先,明明是两个人的聚会,为什么只写了刘九法曹一个人?

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回答。

其次,既然刘九法曹有超脱世俗的兴致,说明他来石门不是为了“世俗”的宴会,那么面对萧然的“荒林”,心里肯定会更容易变得澄净。

诗人故意把刘九法曹的品格抬高,正是为了后两联的讽刺。

秋水

4、可是法曹心里并不澄净。

颈联,能吏逢联壁,华筵直一金。能吏,能干的官吏;华筵,丰盛的筵席;联壁,形容两个人感情好,而且有相同的政见方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能干的官吏在石门相逢,丰盛的筵席可值一金。

这两句写得比较含蓄,需要仔细分析,才能读出其中的讽刺意味。

(1)“能吏逢联壁”,与杜甫有什么关系么?

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杜甫此时没有任何官职,可见,这次宴会的主角只有“刘九法曹”和“郑瑕丘”两个人,这就印证我之前的判断:杜甫并没有参加宴会。

(2)诗人只写了刘九法曹骑马前来,并没有写郑瑕丘,怎么就突然“逢联壁”了呢?

这里就暗示出,郑瑕丘是宴会的主人,他已经在石门恭候多时,然后刘九法曹才骑马前来。

那么,他们俩真的是因为感情好才相聚的么?

(3)“一金”,是多还是少?

很多人对“一金”没什么概念,认为是指少量的钱财。

其实不然。

唐朝时,黄金的计量单位是“两”,1两黄金=10两白银=100铜钱=10000文铜币。

而在盛唐时期,20文可以买1斗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7.8斤米,那么1文可以买0.39斤米,10000文就可以买3900斤米。

换算成我们现在的购买力,按2.5元一斤米算,他们吃这顿饭花了差不多1万元。

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奢靡!

你现在还认为,他们俩是纯粹的友谊么?

你现在还认为,刘九法曹超脱世俗,不是为了这次宴会前来么?

你现在还认为,杜甫是在称赞他们俩能干么?

你认为,他们的心里澄净么?

之前所有的赞美,其实都是反语,都是为了这一句狠狠地讽刺!

不只是这一句,尾联讽刺得更狠!

杜甫

5、 秋水反而助长了奢靡之音。

尾联,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泓,指深而广的水;龙吟,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听到了笛声;仿佛深水下的蛟龙在吟啸。

这两句不太好懂,关键在“横吹”和“龙吟”两个词。

横吹,不能简单理解为横笛,它来源于《横吹曲》,乐府曲名,是军中乐曲。

龙吟,这里一语双关,既指笛声响亮,像水中的蛟龙吟啸,还指唐代君王出行时,仪仗队所奏乐曲《龙吟声》。

因此,这两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听到有人吹出军中的《横吹曲》;也仿佛是君王出行时,仪仗队所奏的《龙吟声》。

两个官员私下的聚会,居然会吹奏军中和仪仗队中的乐曲,可见宴会很隆重,这又一次讽刺了此次宴会的奢靡。

您看,清澈的秋水,本来应该让人心里澄净,但是两个官员在这里聚会,心里不仅没有变得澄净,反而吹出了响亮而隆重的笛声,仿佛深水里的蛟龙吟啸,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奢靡之音。

这更加反衬出两个地方官员浑浊不清的内心。

这两个地方官员的奢靡生活,只是一个缩影,开元后期,追求奢靡之风已成了社会常态,其根源,还得归罪于唐玄宗,李白的《宫中行乐词》,“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不也是宫内生活奢靡的写照么?

或许,安史之乱的源头应该追溯到这里,以上是我的理解。

您认为这首诗是赴宴诗,还是讽刺诗呢?

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