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着我汉衣裳嫁我汉儿郎(嫁我汉家儿郎是什么诗)

导语:婚制系|“着我汉家衣裳,嫁我华夏儿郎”:古人结婚岂止是场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

,主婚人颔首致意,新人浅笑嫣然,一场婚礼随着亲朋好友的祝福而落下尾声。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行,国人们更加倾向中式婚礼,燃炮、讨喜、拜别……相对于西式婚礼的简洁,前者的获得无数新人青睐。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婚礼之一,传统中式婚礼到底是怎样的?

传统中式婚礼最初被称作为,是儒教婚礼演变而成结婚仪式。在古人成长过程中,出生、成人、结婚、丧逝都是重要节点,其中的结婚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已然具有一套完整模式,且其根源可追溯到甲骨文。传统中式婚礼不仅有着同姓不嫁的讲究,对迎嫁时间、成婚年纪,都有详细规定。相对于今天的,古人们对喜结连理的仪式有着吹毛求疵的要求。

美轮美奂的传统中式婚礼

然而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式婚礼都是以红色为主,而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不少影视作品,如《知否》中,女主盛大婚,并未着红色嫁衣,这是为什么?故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婚礼到婚礼的发展历程、古代婚服颜色的讲究,以及古代婚礼婚配及仪式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式婚礼。

1、 昏礼到婚礼的发展历程——从群婚制到士昏六礼

相传在伏羲、女娲时期,就出现了婚姻关系和婚姻仪式。根据史载,我国婚礼发展历程以时间划分,可大体分为上古婚礼、周制婚礼、综合型婚礼,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动而至。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极为重要且严肃的话题,故而形成了一套有规模,有体制的仪式。

传统中式婚礼之美

然而,上古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后世婚礼制度不同,那时以群婚制、抢婚制为主。确切地来说,那时的婚姻并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而是。群婚制,又被称作为集团婚姻制,顾名思义,群婚制就是男女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伴侣。而在其之下,又延伸出三种婚姻制度,一为血缘群婚,二为亚血缘群婚,最后为普遍意义群婚。

第一种婚姻制度是指男女在一个群体内的同一辈之间进行择偶选择,婚姻集团按照辈数来划分。用今天的话来说,你的兄弟姐妹很有可能是未来与你携手共伴一生的伴侣。第二种婚姻制度是男女在同个群体内的同辈进行择偶,但排除了亲生的兄弟姐妹,而在血缘关系较远的支落进行择偶。普遍意义群婚放大了择偶空间,指的是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姻形式。在此婚配制度中,男女关系并非一对一进行,但集团内部男女禁止婚配。

群婚制

《礼记·昏义》中记载:。

进入文明社会后,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其发展第一阶段为夏、商、周三代,以周制婚礼为重。西周集礼乐大乘,周人讲究行礼一体,于后世婚姻制度及仪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西周时期的婚礼被称作,由举行于黄昏而来,没有聘礼、宴席等说法,而注重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相对于后世婚宴的热闹,周制婚礼略显安静,新人简单举行仪式后,便携手入洞房。不过有关婚礼的仪式,都是在周朝出现雏形,如中的。

三书中的聘书,也称婚书

《封氏闻见录》中记载:

综合型婚礼是指在前世婚制基础上逐渐成熟的婚礼,其中混杂了其它来源的婚礼习俗,故称。世俗婚制的婚宴规模逐渐变大,婚礼仪式增多,时间也随之变长,我们熟知的闹洞房、跨火盆等仪式都在这一阶段形成。周制婚礼与世俗婚礼并为我国古代婚礼主要形式,两者结合且共存。

2、 古代婚服颜色的讲究——盛以男子红装,女子绿装

红色嫁衣并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婚服颜色,这是因为红色在古代地位尊贵,平民不能轻用,在清代后,红色才成为平民婚礼的主要颜色。除了红色,还有什么颜色适合这个特殊而又喜庆的日子?相信各位挠破脑袋,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婚房中的新妇

《礼记》中记载:

我国传统婚制受儒家礼乐的影响,不仅对仪式有讲究,对婚服颜色的意义也十分重视,而据上所知,常人穿红色衣服是犯了僭越诸侯之罪。除了身份的顾虑,孔子还称,,于婚礼而言,大概是在说穿得过于奢侈显得不谦虚,穿得太简单又显得太过朴素,不过两者相比,宁愿选择第二种。

周制婚礼婚服

周制婚礼中,婚服颜色黑中扬红,也就是玄色。在商周时期,玄色被古人视作为最神圣的色彩,以玄色作为婚服颜色,一来符合周制婚礼的含蓄内敛的风格,二来对应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到了汉代,婚服颜色从玄色发展为渐变扬红和浅红带黄色。

魏晋时期,因的思想盛行,因此在举行婚礼时,新人们崇尚以白色作为婚服颜色,与今天大相违背,不过与西式婚礼在婚服颜色上有着相似的选择。到了唐代,有了的婚服体制,男子,女子,典型的红绿相配。宋朝婚礼崇尚节俭,婚服只是在唐朝婚服基础上加以改变,颜色仍传承唐制。

唐宋婚礼婚服

有学者称红色婚服来自明朝,但根据记载,红色彻底传入民俗还是在清朝时期。清朝婚礼不仅在形制有着较大突破,婚服颜色亦如此。而关于红色婚服,其中的讲究就更多了。比如红色婚服的剪裁制作,剪裁设计要由福寿双全、多子多孙的裁缝,布料不管质地好坏,都要尽量用一整块来制作,寓意。

3、 古代婚礼婚配及仪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多数人印象中,古代婚礼不仅仪式繁多,且婚配严格,著有的说法,在不少影视作品中,围绕其发生了无数悲欢离合,如《梁祝》等,因而对古代婚礼有着迂腐、刻板、无自由可言的评论。古代婚制当真如此残忍?也不尽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诗经 齐风 南山》中记载: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百姓们是半自由婚配,贵族大家注重门第观念,相对有一定的限制。百姓的半自由婚配,着重的并非,而是。如果请不到好的媒人主持,婚礼也要跟着延期,这是百姓婚配的。除开媒妁,不少恋人会私定终身,如《氓》中描写的就是恋人私定终身,女子等候男子实现诺言的场景,甚至还有明目张胆自由恋爱的恋人。

诗经《氓》中女主人形象

贵族大家阶层的婚配,则严格执行,这是因为其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影响,后世的也由此产生。在门第观念影响下,婚配对象只能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来挑选,如卿对卿,贵族对贵族,可能会出现卿与国君配对的情况,但贵族与平民缔结婚姻的情况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商周时期主要有腾妾制和蒸报婚两种婚制,前者就是一夫多妻,这种婚制历代延承,对妻、妾之间界限划分严格,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婚制才逐渐消失。蒸报婚指的是男主人逝世后,其子可以娶除生母外的其他庶母为妻,这种婚制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因此在秦汉之后就被取消了。

《礼记》中记载:

女子嫁妆

而贯穿我国古代历史的婚礼仪式,就是自周制婚礼形成的,后世逐步又增加了。所谓,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书,六礼即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后来还增添了催妆、铺房等更加细致的仪式。婚配取决于父母、媒妁,佐以,一套有关于婚礼的既定模式正式落成。 与此同时,婚礼也不再如商周时期般灵活,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一切都由双方父母决定。

总结

从群婚制到婚礼,婚姻不再,而是有着世俗伦理的基本道德底线。而世俗制婚礼和周制婚礼,包含着传统儒家思想,又囊括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且根据记载可知,周制婚礼虽秉承传统,但也对世俗婚礼呈宽松态度,理想与世俗共存,各有千秋。中国文化同样如此——坚持固有的,但不反对例外的。总而言之,婚礼仪式是中国文化的衍生物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之一。

周制婚服

周制婚服玄黑到清朝新人的红装,就传统中式婚礼婚服颜色的历程而言,我们也不难察觉皇权并非至高无上,平民百姓也能同天子承乐的观念进步。而无论是玄、白、青色婚服,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周朝推行节俭,于是以我们今天看来严肃的玄色作为婚服颜色;两晋文人士气盛行,讲究返璞归真,所以以白色作为婚服颜色;唐宋文化繁华,更有唐朝炫丽,宋朝优雅的说法,在婚礼制度上不仅开明不少,审美而言也有较大提升,且敢于突破,以大方得体的绿色作为婚服颜色。

而传统中式婚配及礼仪,则是有好有坏。自古不知多少有情人受的影响而分开,父母们也将婚姻视为政治手段,作为利益联系或拉拢,违背了周制婚礼时期以夫妇为本的初衷,一夫多妻制更是反映出的刻板观念。传统中式的礼仪,取儒家思想的精髓,传承百年,彰显了古人对婚礼的尊敬及重视,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美好期望。

文献参考:

《礼记·昏义》

《封氏闻见录》

《诗经》

《礼记》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