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人阎尔梅曾到访峒山了吗(清初诗人阎尔梅曾到访峒山的诗句)
导语:清初诗人阎尔梅曾到访峒山
访邬期仲于峒山①(其一)
〔清〕阎尔梅
山边秋水荻边庐,烟雨轻绡四望虚。
一握小船来去隐,半舱菱角半舱鱼。
沙汀荻港碎如门,半似连峰半似村。
醉后不知光几处,东山才是月明根。
万顷波心一盏灯,金霞回射影层层。
满天星斗沉沉夜,课诵犹闻百岁僧②。
【作者简介】
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号古古,因其耳朵又长又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江苏沛县人。明末诗文家。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著有《白耷山人集》。
【注释】
①邬期仲:是邬明昌的字,明崇祯进士,号“峒山庵”。明末隐居于峒山,拒不出仕。峒(dòng)山:鄂州樊水长港镇中段。招隐寺:位于鄂州樊水长港镇的峒山东麓,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明末进士邬明昌出家主持,阎尔梅曾客居于此,距今381年。
②课诵: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
【赏析】
这是明末清初遗民诗人阎尔梅的作品。阎尔梅一生游走于山水之间,所到之处皆有诗作留下,这是一首诗人于顺治初年访鄂州友人的作品之一。
秋天本来也是容易惆怅的季节,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百无聊奈之余,身披袈裟前往峒山访友。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抒真情记真事的“真”特色,在山水寄游中表达反清抗敌的心迹与羁旅愁绪。
首联以峒山烟雨迷蒙,四处虚渺之景烘托苍凉心境,同时点出峒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描绘出樊湖人民依水而居的情形,为后世积累了难得的可考资料。
一握小船荡漾其中,忽隐忽现,却已是半舱菱角半舱鱼了,满满的收获喜不自禁,而湖上的沙滩一半连着山峰一半连着渔村,白描手法运用娴熟,描景状物真切传神。
诗人移情于景,用“根”、“一盏灯”、“犹闻”、“东山”几个词表达心中志向不灭,初心依旧的心境,只是今夕何夕,“我”心如百岁僧人,显然已远离尘世,不问世事,实是无奈,然复明之心仍是炽热。
宴饮之后,仿佛更加清醒了,淡淡的伤感若隐若现,似乎意犹未尽。这也是阎尔梅在诗歌创作中历来所提倡的“言无不尽”和“怒而不怨”相吻合的,人在景中行,怀古情思也因此油然而生,将诗人心在故国,理想犹存的情怀一一展露无疑。
全诗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诗风沉郁,诗情跌宕多姿,言而不尽。诗人于精心营造的山水诗境中迸发出内心寂寥与壮志难酬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恰恰因为如此,山水打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的情感烙印。
注:阎尔梅到鄂州访友,来到峒山,他于山水之间踌躇满志,与自己的心魂相逢。其诗大有隐隐于市的胸怀,却又心存远志。笔者循着诗人的足迹倾听着他的呐喊,充满了怀古之情。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滢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