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心理转移疗法(心理转换障碍是什么病)

导语:“心理转化疗法”如何疗愈心理疾病

一、心理运作机制

(一)“因缘和合”的生命

首先我们要明确,生命本身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首先我们是“父精母血”的结合成为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最后靠母体的营养供给不断发育,出生后继续吸收各种营养,而这些营养就是组成生命的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我们称之为生命生存、发展必需要满足的要素,即需要。由于人的生命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所以人既须物质需要的满足,也须心理需要的满足,不可或缺,需要得到满足,就能够健康正常的生存、发展,人就开心、快乐、幸福。而一旦个体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会烦恼痛苦,轻者健康出现问题,重者失去生命(包括自杀)。

(二)人的两套心理系统

围绕着个体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行为、情绪和意识活动,反过来讲,心理活动的作用就是满足个体的需要。那么心理活动又被分为本能心理和意识,本能心理指的就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学习所具有的心理功能,包括本能行为和情绪,而意识是人类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功能。在个体的生命早期,其心理状态是本能的,即往往是用情绪和本能行为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逐渐发展出来,并且逐步发展成熟,意识依据规律和规则即是理性,正常大些的孩子和成年人都是用理性来解决问题。

本能心理活动是自动化、程式化的,往往是很执着的,而意识理性能够根据环境做出不同的变化。如果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本能阶段,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会焦虑、生闷气发脾气,或者就容易发生冲突、退缩逃避以及抱怨、一筹莫展等。如果个体的心理发展到了意识主导的理性阶段,那么需要事情就是理性的,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合法解决问题,满足自己需要。

那么,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就是需要的满足,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发展就会停留在本能阶段,需要得到满足,心理就会自动发展到意识理性阶段,而心理疾病,问题的根源就在无意识的本能心理阶段。

二、心理疾病的本质

心理疾病本质上是人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生命处于失衡的状态。

所以,心理疾病,本质上就是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具体包括:生存需要、安全感需要、接纳认可的需要、爱的需要,这些都是基本心理需要,各种心理疾病基本都是由于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始终未得到满足所导致的,例如人有生存恐惧或者安全感不好,往往可能导致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的,个体从小未得到接纳认可的话,就会自卑,容易导致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爱如果是匮乏的,则很容易因为情感问题而导致抑郁症,当然以上诸多心理疾病都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个体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呢?

原因一:成长期创伤

个体在未成年期间,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其各种需要的满足基本都是依赖养育者满足的,因为自身是没有自我满足的能力的,未成年个体是需要依赖着养育者对其各种需要的满足来保证生命的生存和成长的,未成年个体需要父母保障其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父母的接纳认可,得到父母的爱,这样才能健康成长。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做到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例如过早与孩子分离,甚至遗弃孩子,或者父母因病、意外身亡等,或者本身就是伤害孩子的人,例如经常打骂、否定、指责贬低孩子,忽略孩子,对孩子缺乏关心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即使成年了,心理也没有完全发展成熟,那么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往往因为一些人际关系,工作中的挫折、失败或者情感问题而诱发心理疾病。因为这个属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所以称为成长性创伤。

原因二:破坏性创伤

这个一般指人身意外伤害对心理造成的伤害,例如遭遇地震、火灾、车祸等自然和人为造成的伤害造成人的安全感被破坏甚至造成死亡的恐惧,破坏个体对“生存的确定感”。

当然,这两种情况也是有内在关联的,即如果个体成长过程中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例如安全感、自卑等,那么在成年之后经历这种意外伤害,所造成的的心理创伤就会比较严重,反之如果个体童年成长的很好,那么经历这些意外,创伤相对就没那么严重。

三、心理创伤如何导致

那么我们说心理创伤就是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里我们要讲清楚导致创伤发生或者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有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个体越是幼小的时候,越是依赖于养育者满足其需要,因为幼小的个体没有能力满足自身需要,当养育者不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是没有办法的,或者当养育者在伤害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或者远离危险,因此而导致创伤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当个体面临危险时(这里的危险就是指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会本能地自动进入“应激状态”,正常状态下启动的是“战斗—逃跑”本能机制,即个体通过“战斗”来消除危险,或者“逃跑”来逃离危险,但是由于个体过于弱小,面对外界的危险,根本无力应对,如果没有养育者或者其他人的保护,就会导致个体被动受伤害,这种状态被称为“僵住”,这种时候个体的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即使危险最后结束了,事情过去了,个体的应激状态也依然没有结束,心理发展就会卡住,造成所谓的“心理创伤”。

第二种:当个体遭遇危险的时候,个体会进入应激状态,如果危险过于巨大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个体既无法战胜危险,也没法逃离危险,导致个体陷入“僵住”状态,例如经历车祸、地震、火灾等,个体被困住,这时候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安全感、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即使最后个体被救,危险已经过去,但是对于个体的“本能心理”而言,“危险”并没有过去,即“应激状态”没有结束,导致心理创伤的形成。

四、心理疾病必有心理创伤

所有的心理疾病内在必然有对应的心理创伤,即个体在遇到危险(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未能采取有效心理活动应对危险(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使得个体始终处于一种应对危险的“应激状态”(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匮乏状态),所以个体往往会在面对一些正常环境下,并没有真实的危险,都会出现应激反应,这便是所谓的心理疾病。

最为大家熟知的一个案例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古时候有一个人曾经被蛇咬过,后来看到井绳都会惊恐不已,一根绳子并没有什么危险,但是这个人却表现出惊恐的应激反应,原因就在于当初他被蛇咬的时候,由于未能采取有效行动去攻击那条蛇来消除危险,也没有逃离危险,被动的受蛇的伤害,虽然后来获救,事情也过去很久,他意识上是知道危险过去了,但是对本能心理而言,危险一直在,那个“应激状态”始终没有结束,所以一根与蛇有类似特征的井绳就引发了他的应激反应。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所谓“心理疾病”比比皆是,例如一个女孩因为失恋而焦虑抑郁,其实对于成年人而言,失恋是个正常的事情,失去了便要接受,再寻找合适的人就行,那这位女孩为何面对一个正常的事情而出现这样的“应激反应”呢?根源就在她从小父母离异,她的安全感被破坏了,父母都不管她了,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对爱也是匮乏的,在小的时候这些对她都是真实的危险,她面对这些“危险”的时候是毫无办法的,所以即使她现在长大了,也仍然处于那种不安全感和爱的匮乏中,在面对一个成年世界中正常的失恋时,被引发出了“应激反应”,成了心理疾病。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心理困扰的朋友可以去自行对照挖掘背后的根源。

五、心理转化疗法——疗愈心理疾病

解决心理疾病就要疗愈心理创伤,疗愈心理创伤就要“满足心理需要”,使个体“应激状态”结束,关键就要转化“无效心理活动”。

我用一个最简单的案例来解析:一位女士很怕狗,一天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家,走到小区里,一只金毛狗跑到她孩子的身边,她一下子就如临大敌地惊叫起来,把狗都吓得跑掉了,后面她还报了警。所以其实本来没什么事,大多数人都知道金毛犬是非常温顺的狗,基本是不会攻击人的,所以非常安全,但是这位女士表现出明显的应激反应,原因就在于她小时候有被狗咬的经历,留下了“创伤记忆”,所以即使是温顺的金毛都很容易激发她的应激反应。

具体的疗愈过程要这样进行,首先在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里,准备一个毛绒玩具作为道具,然后引导她放松,然后回想当时被狗咬的具体过程,进入到记忆中的时候,她会恐惧的情绪和肢体的感觉,这时候引导、鼓励她把这种恐惧、僵住的状态,转化为攻击性,把那个道具当成咬她的狗去攻击,可以边打边骂出来,这就是采取有效行动来战胜或者消除危险,持续一段时间后,直到感觉自己情绪平稳了,这个被狗咬的“应激状态”就结束了,对狗的恐惧也就化解了。

当然有人会质疑,这不是假的吗?纯属自欺欺人吧?这么理解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人的心理机制,“真与假”那是意识创造的概念,只有人的意识才能分辨,人的本能心理是没有真假的,比如说你自己心里想“酸梅”,口中就会分泌唾液,但是你并没有吃到酸梅。还有“时间”也是意识创造的概念,对于人的本能心理而言,根本没有时间,所以大家也就不要奇怪“为啥过了这么久,还是会恐惧”了。所以一旦唤醒病进入创伤记忆,对于本能心理而言,就是危险正在发生。所以,我们“心理转化疗法”的关键核心,一定是进入到创伤记忆中进行转化。

当然,这是举了最简单的例子,现实中好多心理疾病和心理创伤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是几种创伤交织在一起的,很多创伤是常态化的,因此就需要一个时期来进行多次这样的“心理转化”,同时这样的心理转化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因为很多人从小已经形成一些习惯性的“无效心理活动”,那我们就必须去转变,这样才能彻底的使得我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心理发展走向成熟,获得一个成熟强大的内心!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