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篆刻历史简介(篆刻的历史)
导语:中国古代篆刻历史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却有一定的读音。
春秋时期古玺为大篆文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纷繁复杂,尤其在印文中同一个字增笔、减笔现象时有不同。这样的笔画增减往往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印章中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精妙、富有变化的空间或增笔或减笔。
因此,在古玺文字中就多了很多装饰点或装饰线,形成同文异体的现象。通观玺印文字,我们大概可以概括为:官文字造型大多雄强、疏放、质朴;私玺文字往往比较精致、秀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随着官制的确立,代表政权或官阶权力的印章也随之制定出来,明确规定了只有天子独称“玺”,臣以下只能称“印”或“章”。秦代的印章文字基本采用小篆,结字由圆变方,其印形状也由秦代以前的方、圆,大小无定制而变得逐渐统一成方形,2厘米至2.5厘米见方。秦代的官印属白文凿制居多,且多有田字框格,也有下级官吏使用“半通印”,为“日”字框格。秦代私印的形状较官印丰富,“半通印”也有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等形状。
通观秦代印章,其风格大致可分为
以下两种:
1.自然率意
早期秦印的字体结构类似于秦诏版、权量文字,字形平中求险,率意有拙味,治印时刀痕时有显露,初看似有漫不经意的感觉,细观则知无论是线条的收止还是转折都能面面照顾。线条方中圆,刚柔相济。全印往往疏密得当,疏朗灵活。如“宜阳津印”、“中官徒府”、“丧尉”、“焦得”等印。
2.缜密精巧
秦印的制作随其技术的不断熟练,无论是章法还是线条都日趋缜密、匀称、饱满,给人浑朴自然的美感。如“右马厩将”印,全印田字格框,四字均匀布满空间,线条刚劲、古朴,凿制精细。如“浙江都水”印,章法平稳,线条质朴,使转流畅,空间依文字笔画繁简,自然形成疏密变化,典雅秀丽。此外如“左马既将”、“南宫尚浴”以及私印“范当时”、“庆忌”等均有此意。
秦印除了凿印以外,也有一些铸印,章法平正,线条较为饱满、厚重、有张力,或在铸成后稍加凿制,更显方劲有力。如“长平乡印”,章法平稳、饱满,线条圆浑,因风化腐蚀使边框有较多残损,但更显朴拙、苍涩。如“曲阳左尉”,圆浑饱满,时有刀痕显露。结字平中有奇,朴拙丰茂。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虽然当时军事上连年东征西讨,文化上却促使了中西方的交流,因而商业、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都得到了兴旺发展,这些都给汉印的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条件。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的发展与成熟
尤为迅速,在形制、工艺、印钮等各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成为后代篆刻家学习效仿的典范。
汉印的艺术水准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印章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无论在文字处理章法构成,亦或线条质感等方面都已日趋成熟与完善。汉印中的文字有缪篆、秦篆、鸟虫篆等,纷繁复杂。印面字数亦各不相同,有二字印、三学御、四字印、五字印乃至十字印等,但其处理手法多样,往往运用线条以及偏旁部首之间的穿插、挪让、增减、伸缩等手法使印面匀而不板,且每个字都能互相关联、呼应,显得亲密团结,在规矩中见出生动活泼。其次,汉印中的文字亦很好地体现了刀意与笔意的完美结合。汉印中铸印尤多,但铸印之初,印模之制成,都是用笔书、用刀刻而成,然后铸以成印。故其铸印印文的笔意、刀意显得较为含蓄,而凿印则以刀锋直接刻在铜、石等材质上,其刀痕较为外露,且在刀痕中可窥见用笔书写之迹。
一、汉印的基本特征
1.平整端庄
汉印外形基本呈正方形,少有长形,印面内部文字的结烋形态也多是方形、长方形或扁方形。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得匀称,形态端度、斜笔少。
2.规矩变化
汉印的外形与其内部的文字虽多平稳方正,非常规矩,但并不呆板。究其原因,
就是在规矩的范围内,在平整的前提下,往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变化,使印面达到了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显得生动而不零乱。
汉印中的文字安排往往平中有险,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出现少许短斜笔,将整个印面调动得生气勃勃,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
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往往出现笔硝短微曲之笔,使印面显得刚中带柔,如“别部司马”。
汉印中文字虽大都呈方形,且笔画也多为方笔,起笔收笔处亦多处理成方角,但常常在转角处出现外没圆、内角方的形态,构成了外圆内方、对立统一关系,从而增加了笔致的变化与艺术的魅力,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等印。
汉铸印线条一般都比较粗壮,线条间距离紧密,结构呈现出密不透风的感觉。正是在这种能的结构中住有一些由手巧结构而造成的小空隙,形成了疏密对比关系,增加了全印的艺术趣味。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等。
3.浑朴自然
由于汉印多铸印,结体横平竖直,故印面往往显得稳重而浑厚,朴实而自然。
这个特点又分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汉铸印较多的是归文,由于翻铸的原因,大多显得粗壮而结实,如“琅邪相印章”、“广陵玉玺”等印。
第二,由于汉印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因此无论铸印或凿印,一般都不在线条的起止或中段以及转折处进行装饰表现,从而印面显得单纯朴实,如“霸陵园丞”等印。
第三,汉史大多将刀意与笔意结合得较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水乳交融。铸印如“军假侯印”,虽线条粗重,但其起止处用刀修饰显得方劲有力;凿印如“牙门将印章”刀痕清晰,下尖上方,但笔意又隐寓其中;玉印如“寿佗”虽线条使转圆润,但时可窥见刀意,起伏自然。
第四,由于汉印线条多粗重,线条之间距离极小,字间距亦极小、因而在整体上给人亲密、团结的感党。如“军曲侯印”、上官建印”等。
(选自《中国篆刻艺术技法》)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余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