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埋葬祖先的地方叫什么(祖先葬了好风水一般什么时候会出贵人)

导语:我们的祖先原始时期埋葬方式之葬法

土葬法

原始社会最流行的一种埋葬方法是土葬。中国最早的土葬遗存发掘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里,距现在已有1.8万余年的历史。新石器时期,土葬已经颇为盛行。起初,尸体可能直接埋人土中。差不多距今六千年左右,人们才开始借助葬具装殓尸体,再把尸体埋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中。

原始人为什么要使用土葬呢?就这一点,《吕氏春秋·盂冬纪》解释道“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可见,土葬的产生与人的许多方面有关。而且,土葬的产生同原始人的鬼魂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人的土葬观念中看出。

《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在古代人心目中,人死后只有尸体埋人地下,灵魂才可以进人天堂。假如死者不能入土为安,则其灵魂肯定在人世间飘忽不定,使活人不得安宁,生者产生极大的恐惧。因此,也可以说土葬乃是生者惧怕死者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方法。

火葬法

火葬,是我国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葬法,又称“熟葬”,年代极为渊溯。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火葬。1945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墓中有一个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陶罐。1987年7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辽东半岛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中,发现有火烧过的尸骨,还有陶壶和石纺轮等随葬物品。它有力地证明,中国自古就有火葬。火葬并不是由印度传入的。

火葬的产生,也源自原始人的道德观和灵魂不灭的观点。《墨子·节葬下》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仪渠之国,据考古学者考证,大概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氐羌人的这种风俗演变为寺洼文化。当然,氐羌人的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的火葬思想。

瓮棺葬法

瓮棺葬是一种以陶瓮或陶罐等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葬法,用于安葬幼童。我国含有瓮棺葬的史前文化遗址有80多处,瓮棺葬近1100座。它们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北到吉林、内蒙古,南到云南、广东,西达甘肃、青海,东至山东、江浙一带乃至台湾。但大部分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分布区是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最盛行的地区,发现瓮棺葬遗址50多处,瓮棺墓700多座。应该注意的是,绝大部分瓮棺的盖子或陶钵底部中间,有一个人工凿制或敲击而成的小洞。小洞直径一般约08~2厘米。有的是非常规则的圆形,还有的呈不规则状。据推测,这是当时人有意做成的,是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

个别瓮棺墓葬有随葬品,约占统计总数的9%左右。就单位瓮棺葬的随葬品数量来看,数量非常少,只有一至数件陶器或装饰品等,多数安放在瓮棺内,少数放在棺旁的填土中。瓮棺的埋葬位置,通常都在居住区房屋近旁或附近,小部分与成人葬在一起。这种习俗主要源于原始人的感情--幼孩死后,其亲人不忍其远离,希望埋在附近以便照顾。

衣冠葬法

衣冠葬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法,它的特点是墓内无死者尸体只埋葬死者生前穿戴过的衣帽。这种葬法,从目前我们掌握的考古资料来分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山东大汶口墓地有5座没有尸体的墓,但随葬品特别丰富。如M126,墓穴长为4.5米、宽3.2米,是最大的一座,木椁的结构复杂,有数十件随葬的陶器精品,墓室中却仅见零星的几块人骨。M60,长4.65米、宽2.98米,同样有木椁,随葬品达50余件,仍无墓主尸骨。

有学者认为,这种衣冠葬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有关。当时,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抢夺财富的斗争,一些氏族首领、军事首领,为保卫氏族而在掠夺财富的战争中战死,其尸体由于许多原因无法收回。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常常为他们举行隆重而盛大的葬礼,对他们实行厚葬,因而为他们建造衣冠冢,以祝愿他们的灵魂能保佑本氏族。

此外,天葬、水葬、野葬等葬法也流行于原始社会。受条件所限,我们今天没能找到它们的遗存。但从人类学和民俗学资料来看,这些无疑也是原始人盛行的葬法。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