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新疆花儿文化溯源(新疆的花儿是什么意思)

导语:“新疆花儿”的起源、改编和创新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回、汉、土、撒拉、裕固、保安、东乡、藏族等民族中共同传唱。“花儿”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所唱,并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律和曲调。

“花儿”的音乐调令有一百余种,丰富多彩。旋律、节奏和唱腔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花儿”可分为两大流派,即:“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河湟花儿”是指流传于甘肃临夏(河州)、青海、宁夏一带的“花儿”,因地处黄河、湟水流域故称“河湟花儿”。“河湟花儿”又区分为许多支派,有以传唱地区不同而分别称作:“河州花儿”、“青海花儿”、“宁夏花儿”、“新疆花儿”。有以传唱民族不同而分别称作:“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裕固花儿”等等。还有“保安令”、“土族令”之分。这些支派的“花儿”格律和调令的唱法大同小异;内容和语言则各具本地方、本民族的特色。

“洮岷花儿”是指甘肃临洮、岷县一带的汉族人民传唱的 “花儿”,具有独特的格律和调令,与“河湟花儿”完全不同。

(赵国柱画说非遗作品)

一、新疆的“花儿”源于河湟

在新疆我们听到的“花儿”曲调,从曲令的旋律和歌词的结构来看,是属于源自甘肃临夏的河湟一派“花儿”。这些曲调的传播者应是不同时期来自甘肃河州和青海的移民(以回民居多)。他们或从军戍边、或移民屯垦、或逃兵避灾、或经商投亲,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到新疆。史料记载的有: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西宁回族阿訇努尔西去麦加游学,归来时率800多名门徒在哈密定居。到了清代,清政府在新疆开辟了24个区屯田,陕、甘、宁、青回民大量西迁。此外,上述各省回民多次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大批退居或被遣送新疆。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青海湟中回民起义失败后,被遺送新疆的就有6000余人,这批人主要安置在焉耆一带。从民间歌谣的集成卷可以查阅到这两个地区都有“花儿”流传。

特别是上个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发生在新疆的几起历史事件和几个历史人物都与“花儿”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杨增新来新疆之前,曾在甘肃河州为官,他到新疆赴任,带来了一些他的学生和下属。他统治新疆十七年,1928年杨增新遇刺,他的学生河州人金树仁掌握了政权。金树仁和杨增新不同,杨增新不用老乡,他却爱拉老乡关系,所以当时有不少乡党来投 靠他。时有民谣:“上午学会河州话,下午就把洋刀挎。”另外一个河州人就是马仲英,他两次带兵进疆。他们大部分在昌吉各县和乌鲁木齐落户。这一时期许多“花儿”和小调在新疆广为流传,其中不乏这些兵勇的创作,他们用歌声发泄自己的愤慨。

马仲英黑心肠

硬逼老子上新疆

扔下婆姨丢下娘

扛上钢枪去打仗

(韩生元传唱)

随着甘肃、青海等地的民众在新疆定居,之后投亲靠友“走西口”的人也就源源不断地到来,他们的到来,与之相随的民间口头文学也广为流传。“花儿”这朵鲜花的种子就传播到了天山脚下,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根、开花。“新疆花儿”生动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这些歌谣语言淳朴、曲调优美、内容丰富,洋溢着大西北人民粗犷率直的性格,极具感染力。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